播出時間:CCTV-10
週一至週五
17:50(首播)
23:35(重播)
歷史頻道
首頁
下周預告
本期內容
欄目介紹
團隊檔案
經典回放
往期回顧
專題回顧
往期回顧
2005.10.28《會彈琴的壩子——孟定》
有人説,雲南有三塊美麗的亞熱帶壩子,她們是三個姐妹,大姐叫做西雙版納,二姐叫做德宏,而小妹呢,就是羞羞答答躲在大山裏的孟定。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
2005.10.27《白馬找到的黃金寶地——耿馬》
相傳在明代,一支崛起的傣族部落要尋找新的家園,按照傳統,他們選擇了一匹白馬任其馳騁,人們跟隨白馬翻山越嶺來到一片水草豐美的壩子,選擇在此修寨建房,繁衍生息。為紀唸白馬,人們將這個地方叫做白馬找到的黃金寶地。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
2005.10.26《徐霞客與鳳慶——魯史古鎮》
徐霞客沒有記錄下這個不起眼小鎮的繁忙,但他日記裏描繪的那條進出今日雲南的古驛道正是日後聞名的茶馬古道,而魯史鎮是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這個深山裏的小鎮也因此而忙碌。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2005.10.25《徐霞客與鳳慶——最後的青龍橋》
公元1639年的一天,離開今天雲南鳳慶的旅行家徐霞客來到瀾滄江邊,乘一葉小舟北渡瀾滄江,盯著濁急的江流,聽著震耳的濤聲,多少有些心驚的徐霞客大概在想,如果有橋橫于江上該有多好。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2005.10.24《徐霞客與鳳慶——滇紅飄香》
公元1639年的一天,一個腳踏木鞋的書生跟隨著一隊馬幫走在今天雲南崎嶇的山路上,口中乾渴的他在路邊的農家的討了一碗茶水,沒想到這茶水卻讓這個品遍天下名茶的旅行家滿口留香,讚嘆不已。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2005.10.14《蘇州河上的橋》
但凡有河的城市,説歷史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説河上的橋,上海也不能例外。而橫亙在蘇州河53公里河道上的31座橋,不僅寫就了上海城市演進的歷史,也成就了蘇州河的無邊風月。
(編導:陳慶 攝像:大 梁)
2005.10.13《戈壁清泉——坎兒井》
熱氣逼人的火焰山是吐魯番的標誌之一,從它乾渴的臉上,我們就能感受到這裡有多熱!人們要想在這種環境裏生活,充足的水源是必需的,而在這茫茫戈壁上,水又在哪呢?
(編導:李達 攝像: 張又鵬)
2005.10.12《喋血崑崙關》
在廣西南寧東部的山林間,寂靜的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一幅幅飽含敬意的題詞的題寫者匯集了上世紀40年代的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于佑任、杜聿明……,是什麼使這樣一座平靜的小山如此備受矚目呢?
(編導:張目 攝像:方放 何續 )
2005.10.11《南寧史話》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實現了他的夢想,在今廣西等地建立了桂林郡和象郡,今天的南寧也在那時納入了中華的版圖。
(編導:張目 攝像:方放 何續 )
2005.10.10《石油之城——大慶》
四十六年前,當一股黑褐色的石油從這塊土地上的第一口油井噴發出來的時候,全中國都沸騰了。大慶油田,這個名字迅速傳遍了神州大地。而伴隨著這座油田,也孕育出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大慶。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
2005.10.7《中國東鄉族》
在黃土高原的盡頭,洮河、大夏河的下游與黃河劉家峽水庫之間,夾著一塊中間高四週低的土地,這就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東鄉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方翔 )
2005.10.6《黃河九曲第一曲——瑪曲》
黃河自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發源後,就沿著山腳一路向東流淌,當她流到四川、甘肅兩省交界處時遇到秦嶺的余脈岷山的阻擋掉頭西流,又重新回到青海省境內,這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就形成了“九曲黃河”第一曲——瑪曲。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方翔 )
2005.10.5《太史遺蹤》
在今天陜西東部有個韓城市,徐村是它附近的一個村莊,這裡的居民大多是姓馮或者姓同,在兩個家族之間,世代不能通婚,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仇怨,而是由於兩姓的祖先原本是一家人,他們都是漢代太史令司馬遷的後裔。
(編導:李達 攝像:關利華 )
2005.10.4《西嶽華山(下)》
常言道: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座名山各具特色,其中西嶽華山獨以奇險著稱,由華山北峰通向主峰——南峰的必經之路——蒼龍嶺,就是一個極其險要之處。
(編導:李達 攝像:關利華 )
2005.10.3《西嶽華山(上)》
在陜西省華陰市境內,巍然聳立著秦嶺北支脈的主峰,它由五座山峰組成,遠看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於是山就叫華山了。
(編導:李達 攝像:關利華 )
2005.10.2《韓國故城》
大約三千年前,周武王的一個兒子來到黃河邊建立了自己的封國——韓國,此後的一千多年中,這裡的地名屢經變遷,最終在隋朝被定格為韓城。
(編導:李達 攝像:關利華 )
2005.10.1《黃河龍門》
相傳,上古的時候,黃河曾經連年氾濫,使得兩岸的百姓苦不堪言。大禹帶領萬民從源頭開始疏導河道,一路來到了龍門山,龍門山橫亙綿延,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率眾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鑿出一個豁口,讓黃河奔流而去,這個豁口就是龍門。
(編導:李達 攝像:關利華 )
2005.9.30《地名與南海(下)》
這是一片中國的領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一個個島名帶有著鮮明的中國色彩,忠孝灘、禮樂灘、金銀島、玉琢礁、仙娥礁。雖然它們遠離大陸,但同樣書寫了中國的歷史。 。
(編導:楮紅霞 )
2005.9.29《地名與南海(上)》
地名,像無形的化石,記錄了人類歷史活動的印記。即使在偏遠的南海,那些形態各異的小島,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這些小島是怎麼被發現?它們的名字又是如何産生的呢?這些,就是一部中國先民們對南海諸島的發現與開發史。
(編導:楮紅霞)
2005.9.28《南陽——商業的繁榮》
古時的南陽,獨據著一方的繁華,許多先進的人文氣象都由車馬帆檣從四面八方運進了南陽城。可以説,是南來北往交通的便利,成就了南陽商業的繁榮。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阿木)
2005.9.27《南來北往話南陽(下)》
在南陽有兩樣國寶,一樣是恐龍蛋,一樣是漢畫像石。而能夠證明並展示南陽輝煌的古代文明的便要數這南陽的漢畫像石了。全國那麼多地方,為什麼惟獨南陽會有這麼多漢畫像石?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阿木
2005.9.26《南來北往話南陽(上)》
南陽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有1萬枚以上,而此前全世界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總數不足500枚,它被稱為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的又一大奇跡。也因此南陽在沉寂了百年後,再次成為了受人矚目之地。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阿木)
2005.9.23《蘭州與靖遠》
公元1939年初春的一天,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境內的靖遠縣人怎麼也沒有預見到災難的降臨。當午飯的炊煙裊裊升起的時候,54枚50公斤重的炸彈從天而降,日軍的飛機轟炸了靖遠。這樣小小的一個縣城如何會成為日軍轟炸的目標呢?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方翔)
2005.9.22《林中山寨——美姑》
距離今天大約二千多年以前,在雲南東北部居住著兩個原始部落:古侯和曲涅,他們是涼山彝族人的先祖。因為人口的增長,這兩個部落不得不從滇東舉族外遷。他們分兩路渡過湍急的金沙江,進入涼山地區,在一個名叫莫古格埠的地方會合結盟,定居下來。有著“見面親熱”意思的莫古,後來被音化成“美姑”,彝族人在涼山的生活,就從這個山林中的寨子開始了。
(編導:孟芳 攝像:關利華)
2005.9.21《香山來的金山客》
十九世紀中葉,在美國三藩市發現了大量金礦,這使得全世界有著淘金夢想的人趨之若鶩,從那時起,出洋謀生的華僑便被稱為“金山客”。根據史料的記載,在當時去往海外淘金的金山客中,以香山籍為最多。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
2005.9.20《香山——買辦之鄉》
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前後,在中國沿海開放口岸出現了一個新興職業——洋行買辦,他們受雇于外商,是協助外商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買辦曾是中國近代商業的領軍人物,而那時九成的買辦來自香山。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9.19《香山——隨香而來》
十九世紀末,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在當時126名會員中,有包括孫中山在內的70人是廣東香山縣人。同鄉人成為了孫中山革命事業堅強的支持者和參與者。而正是這些為中國民主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的香山人,也使故鄉——香山成為了聞名中外的地方。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
2005.9.16《西湖——芳名幾多》
縱覽中國地圖,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四十多處,惟獨杭州的西湖傾倒無數古今人物,獨領風騷數百年。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長卷,不知被這方碧水,浸濕了多少。然而,“西湖”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名字,卻不是這泊湖水與生俱來的。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9.15《西湖——古橋悠悠》
有水的地方就必定有橋,水隔一方,橋連一脈。有了橋,就像音樂有了起伏和變化,有了停頓和連綿。杭州西湖有外西湖、北裏湖、岳湖、西裏湖、南湖,使它們連成一體的就是橋。一座座拱橋下,西湖的水就這麼脈脈地從古流到今。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9.14《西湖——古今楊公堤》
幾年前的杭州地圖上,蘇堤西面有一條小路叫西山路。其實,它原是西湖上的一條長堤,是與蘇堤、白堤齊名的“西湖三堤”。現在的杭州地圖上,它還原成舊日模樣,名曰楊公堤。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9.13《西湖——蘇堤春曉》
“杭州若無白與蘇,風光一半減西湖”,正是西湖上這些流傳已久的古老故事,為蘇堤增添了濃郁的人文色彩。使“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9.12《西湖——白堤問古》
杭州因水而美,歷史上也常常因水而患。有意思的是,這裡最著名的治水者,卻是兩位大詩人——白居易和蘇東坡。“杭州若無白與蘇,風光一半減西湖”,説的就是西湖上,因他們而聞名的白堤和蘇堤。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9.8《延長油礦》
1907年9月6日,在陜西省北部延長縣延河岸邊一個叫七里村的地方,打出了第一口井,它是我國陸上的第一口油井,日産150公升,並在這裡辦起第一個油廠,叫延長石油官廠。由於用它作燃料的油燈特別明亮,曾轟動了西安城。又過了幾十年,中央紅軍長征到了陜北,延長油礦成了邊區的重要工業資源。
(編導:郜慶生 攝像:張又鵬)
2005.9.7《細説洋涇(下)》
歷史讓一條不起眼的小河,因著各種特殊的機緣,一度成為一座城市的分界線,成為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分水嶺。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變化,小河最後成為今天這座都市的一條標誌性道路。但是,有形的河道消失了,河流本身所具有的象徵著交流與溝通的無形內涵卻將永遠地保留了下來。洋涇終於也濃縮成了上海這座城市的一段記憶。
(編導:陳慶 攝像:郭建潮)
2005.9.7《細説洋涇(上)》
在今天的上海,如果有人説你“洋涇兮兮”,那可絕對不是一句恭維話。因為洋涇其實是中西合璧、不中不洋的代名詞,不過在人們今天頻繁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很少還會有人記起,洋涇原來是一條河。
(編導:陳慶 攝像:郭建潮)
/program/dtsdgs/20050907/101028.shtml
從地圖上看,蘇州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它是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之一,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毗鄰著太湖,被眾多的湖泊簇擁,成為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城市自身也位居世界文化遺産之列。千百年來,蘇州人又是如何用心來經營這一份得天獨厚的寶貴財富呢?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9.5《老蘇州 新蘇州(上)》
從地圖上看,現在的蘇州象一隻大鵬鳥,老城區是它的主幹,兩邊的新城區和工業園區,象翅膀,預示著蘇州的展翅騰飛。那麼,如此規劃,是何用意呢?老蘇州是如何成為新蘇州的呢?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9.2《集體歌舞的民族—景頗族》
雲南的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人們用歌舞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可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像景頗族一樣進行場面如此恢宏壯觀的集體歌舞,而這種歌舞又飽含著全體族人對祖先的無限懷念。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段暉)
2005.9.1《國門畹町》
這裡是一個城區面積只有3.8平方公里的西南小城,它曾經是我國最小的城市;在它的城區裏,叫得上名字的馬路只有四條,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城,卻一再地被很多國家出版的世界地圖著重標出。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段暉)
2005.8.31《孔雀之鄉——德宏》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大約佔當地人口的32%,景頗族約佔當地人口的12%。在傣語中,德宏的意思就是“怒江下游的地方”。怒江正是在這裡流出國境,流入緬甸而搖身一變成為了薩爾溫江。高黎貢山的余脈走到這裡,也漸漸溫婉起來,山巒河谷共同營造了一個溫柔的孔雀之鄉。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段暉
2005.8.30《珠還合浦》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作“珠還合浦”,它用以比喻失而復得或去而復還,這短短四個字包含了一個地名和發生在那裏的一段故事。
編導:張目 攝像:方放 何續
2005.8.29《南海明珠——北海》
北海位於廣西最南端、北部灣的北岸,它擁有綿長的銀色沙灘,明媚的陽光,清澈的海水,因此北海有了一個形象而貼切的名字--南海明珠。
編導:張目 攝像:方放 何續
2005.8.27《美在太湖(下)》
浩淼的太湖,范蠡攜西施歸隱在哪座島嶼,讓後人們費盡了心機。傳説中,范蠡還寫就了中國第一本《養魚經》。雖然又有説是後人編篡而成,但“蠡湖”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在眾多河灣的簇擁下,太湖被分成為若干較小湖區。蠡湖與貢湖、胥湖、遊湖、莫湖、菱湖一起組成了太湖。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26《美在太湖(上)》
傳説中,越人范蠡獻美人計,把西施送給了吳王夫差。越滅吳後,范蠡攜西施泛舟太湖而去。古人的猜測不無道理。遙想當年,鄱陽湖、洞庭湖尚不成氣候。只有太湖碧波萬頃,能讓佳人才子長相廝守。而那時的太湖,卻不是如今的這個名字。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26《詩經溯源》
“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人們在吟咏這兩千多年前的古詩歌時,自然不會忘記編寫《詩經》的孔子,然而《詩經》能夠流傳到今天卻也經歷過一番坎坷的磨難。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2005.8.25《忽隱忽現的河間國》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統一的“漢”王朝。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維護統治變得十分艱難。為了避免重蹈秦王朝遭受攻擊時孤立無援的覆轍,於是他效倣周武王的做法,開始分封諸侯王,來幫助他統治國家。因此誕生了一個在地圖上忽隱忽現的候國。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2005.8.24《曾經的發配之地——滄州》
滄州位於海河流域的下游,有很多條河流匯聚入海,因此這一地區有“九河下梢”之稱,土地貧瘠洪澇災害不時降臨。又因為這裡在古代多位於兩國的交界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涼,不為統治者重視,因此這裡經常被作為犯人發配的場所。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2005.8.23《夏日憶清涼》
打開北京地圖,一個個帶冰字雪字的地名印入眼簾,而這些地方大多又靠近北京的大小河湖水道,清涼的地名,清澈的河水給人帶來絲絲涼意,也勾起人們對老北京夏日納涼的回憶。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2005.8.22《沂蒙七十二崮》
崮這種地貌形態在我國其他地方也可見到,但是像沂蒙山區這種崮群大規模的集中分佈,不僅在我國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而這裡的“沂蒙七十二崮”,也並非確指。事實上,整個沂蒙山區的崮,大大小小加在一起至少也有上千座之多。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崮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孟良崮和岱崮了。
編導:朱華 攝像:張又鵬
2005.8.21《楓橋夜泊(下)》
千餘年間,寒山寺雖屢遭焚燬,但香火猶存。當年夜半的鐘聲驚醒了落魄書生的殘夢,頓悟後的張繼因此留下了一篇傳世佳作。而這一首唐詩也成全了一座寺院興盛至今。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20《楓橋夜泊(上)》
公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唐朝一個落榜的考生心灰意冷的從長安乘船回蘇州。在小船的搖晃中,這個叫張繼的書生輾轉難眠。不覺中,小船已停靠在了蘇州寒山寺旁的楓橋邊。此刻夜半鐘起,江楓颯颯,漁火點點,他不禁對景吟詩。這一首《楓橋夜泊》,使一座橋和一座寺院蜚聲海內外。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19《以抗日將領命名的路(下)》
佟麟閣路、趙登禹路早年分別叫南溝沿大街和北溝沿大街,在元朝曾是著名水利專家郭守敬開挖的金水河河道,至清朝演變為排水溝“大明濠”。抗日戰爭的烽火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街道的名稱。抗戰勝利後,為紀念佟麟閣、趙登禹兩位英烈,北平市政府將南、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和趙登禹路。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2005.8.18《以抗日將領命名的路(上)》
張自忠路,過去曾經是一條衚同,明朝崇禎皇帝的寵妃田貴妃之父就曾經住在此衚同,有一對元朝鑄造的鐵獅子擺在他家門口口,衚同也因此得名鐵獅子衚同。1947年,為紀念殉國英勇的張自忠將軍,也為表示中國軍人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者,當時的北平市政府決定將鐵獅子衚同命名為“張自忠路”。
編導:張目 攝像:何續
2005.8.17《上海的有軌電車》
在今天的上海,還有17條線路、500多輛電車穿行在大街小巷上。這些忙碌的老電車,呈現著上海生活中最庸常真實的一面。電車在上海已經有將近100年的歷史了,而上海街頭的繁忙和喧囂正是從100年前開始的。不過,上個世紀初葉的上海,老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卻是有“辮子”的有軌電車。
編導:陳慶 攝像: 大 梁
2005.8.16《曾經的東方大埠——十六鋪(下)》
十六鋪碼頭奠定了上海的航運中心地位,而隨之發展起來的商貿市集則讓十六鋪地區成為上海的一個商業中心。會館弄、裏鹹瓜街、外鹹瓜街、豆市街、蔑作街、花衣街、竹行弄等,當年都是貨品豐富的特色街道。
編導:楮紅霞 攝像: 饒登
2005.8.15《曾經的東方大埠——十六鋪(上)》
西方人説,是他們把上海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大都市。這話不是事實。根據各方面的記載,乾隆年間黃浦江邊的十六鋪,已經是上海傳統的航運、商業中心,更是中國和東亞最大的碼頭之一。也就是説,十六鋪在上海向西方國家開埠前,已經是東方大埠。
編導:楮紅霞 攝像: 饒登
2005.8.13《鄖西——從流民到住民》
鄖西縣城,古時稱作“南門堡”。城雖不大卻街道整齊,城外農田阡陌、小橋流水,因此有“天造城郭”的美譽。曾經的流民終於有了安身之所,成為了這裡最早的住民。憑藉著他們勤勞的雙手,鄖西很快繁榮起來。從這張同治時期的縣城全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來自河南、江西、山西、陜西等地的商人在城外修建的會館。它們是鄖西商旅往來、通秦接楚的見證。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8.12《鄖西——上津古城》
這座金錢河上的重要渡口因為靠近天子的都城,而被稱為“上津”。雖然在歷史上鄂西北地區長期沒有設縣,但是作為南北水陸運輸的中轉站,上津卻修有一座堅固的城池。歷經千年的歲月,古城仍巋然屹立,它靜靜地向人們講述著這裡繁榮的過往。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8.12《鄖西——天子渡口》
秦嶺的余脈到這裡不再延伸,漢水則悠悠地向東流去,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鄖西縣。從地圖上看,它就像是鄂西北嵌入到陜東南的一角,歷史文獻中稱此地是“三面環秦,一面接楚”。地理上的交接,成就了鄖西秦韻楚風交融的獨特風景。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8.11《以抗日將領命名的縣——左權》
在山西省遼縣和河北省涉縣交界處的太行山主峰上,有一條形狀如十字交錯的山嶺,叫十字嶺,1942年5月25日,左權率領的掩護部隊在這裡阻擊著一萬多日軍的進攻。就在總部安全突圍,掩護任務已經完成的時候,日軍的一顆炮彈落在嶺上,年僅37歲的左權將軍壯烈犧牲。兩個多月後,在上萬群眾簽名要求聲中,遼縣正式更名為左權縣。
編導:郜慶生 攝像:朱志華
2005.8.10《以抗日將領命名的縣——尚志》
在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的東邊,張廣才嶺與大青山之間,有一條亮珠河。這裡原來是滿清王朝的封禁聖地,清代末年後,闖關東的人逐漸增多,1927年在這裡設置了一個縣,就以亮珠河為名,叫珠河縣。1933年,曾經在黃埔軍校一期學習過的趙尚志來到珠河縣,聯絡當地抗日武裝成立了珠河抗日遊擊隊,後來發展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於珠河位於哈爾濱附近,對日軍統治構成很大威脅。1946年,趙尚志這個傳奇式的民族英雄最初戰鬥過的珠河縣,正式改名為尚志縣。
編導:郜慶生 攝像:朱志華
2005.8.9《以抗日將領命名的縣——靖宇》
楊靖宇到南滿後,將當地的各種抗日遊擊隊和民間自發組織的義勇軍、山林隊聯合起來,先後組成了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人數最多時有3000多人。建立了蒙江扶松,桓仁寬甸,老嶺三個密營根據地,活動範圍遍及南滿地區東部的十幾個縣。1940年冬,楊靖宇將軍壯烈殉國的蒙江縣正式改名為靖宇縣。楊靖宇的名字永遠留在了他為之戰鬥的南滿大地上。
編導:郜慶生 攝像: 朱志華
2005.8.8《以抗日將領命名的縣——志丹》
1936年4月,劉志丹率領紅28軍在神木縣賀家川渡過黃河後,沿河南下,準備策應被阻擋在山西中部的紅軍抗日先鋒隊,在攻克柳林縣三交鎮的戰鬥中中彈犧牲。還沒有到達抗日前線就壯志未酬身先死。1936年6月,劉志丹的家鄉保安縣,被正式更名為志丹縣。隨後中央機關從子長縣的瓦窯堡遷到志丹縣。公開聲明:“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已經定都志丹縣”。志丹縣,成為繼瑞金之後的第二個紅色都城。
編導:郜慶生 攝像: 張又鵬
2005.8.7《風雨岐關路(下)》
當年的岐關路少了幾分現代公路的喧鬧,而平添幾許古道的幽靜。滄桑的變化似乎凝固在了岐關路的路面上。時間匆匆流過,曾經的人影蹤跡、曾經的世事變遷,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8.6《風雨岐關路(上)》
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當代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把相鄰的城市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而連接著廣州和珠海的廣珠公路在中山市附近道分東西,它們就是曾名噪一時的岐關路。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8.5《觀前鬧市(下)》
百年的滄桑,觀前街、北局、太監弄組成了一個風雨不衰的觀前鬧市。當年的道士李知常,倘若看到今天觀前的繁華遠勝於玄妙觀的香火,不知做何感想呢?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4《觀前鬧市(上)》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蘇州城來了一位名叫李知常的道士。他想在當年闔閭稱王前的住所處蓋一所道觀,即今天玄妙觀的前身。這個位置在蘇州內城的後面,按前朝後市的説法,它應該是熱鬧的市口。果然,若干年後,這裡有了一個繁華的觀前鬧市。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3《楓橋夜泊(下)》
千餘年間,寒山寺雖屢遭焚燬,但香火猶存。當年夜半的鐘聲驚醒了落魄書生的殘夢,頓悟後的張繼因此留下了一篇傳世佳作。而這一首唐詩也成全了一座寺院興盛至今。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2《楓橋夜泊(上)》
公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唐朝一個落榜的考生心灰意冷的從長安乘船回蘇州。在小船的搖晃中,這個叫張繼的書生輾轉難眠。不覺中,小船已停靠在了蘇州寒山寺旁的楓橋邊。此刻夜半鐘起,江楓颯颯,漁火點點,他不禁對景吟詩。這一首《楓橋夜泊》,使一座橋和一座寺院蜚聲海內外。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張又鵬
2005.8.1《青島棧橋》
棧橋,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凡是伸到海裏的簡易碼頭都稱為棧橋。"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建築,是如何成為青島標誌的呢?
編導:楮紅霞 攝像: 夏晶
2005.7.31《茶葉飄香—古鎮易武》
伴隨著茶馬古道上的悠悠鈴聲,雲南的茶葉香飄中外。尋著陣陣茶香,人們來到雲南品茶,找尋著茶葉的根源,體驗著融入茶葉裏的茶文化,聆聽有關茶的故事。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30《茶葉飄香—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
伴隨著茶馬古道上的悠悠鈴聲,雲南的茶葉香飄中外。尋著陣陣茶香,人們來到雲南品茶,找尋著茶葉的根源,體驗著融入茶葉裏的茶文化,聆聽有關茶的故事。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29《邊鎮打洛》
南覽河,發源於雲南南部,沿著中國、緬甸邊界流淌,這條中緬兩國的界河,流經西雙版納的一個小鎮子時,人們習慣叫它打洛江,它流過的這個小鎮就是打洛。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28《最後的野象》
象的歷史十分久遠,種類曾達到400多種,而生存至今的只有兩種---亞洲象和非洲象,野生亞洲象分佈在東南亞等地,而在我國僅存在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裏。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27《愚公移山》
中國有一部古書叫《列子》,《列子》中有一篇名為《愚公移山》的寓言,講的是愚公不畏艱難率領子孫移石搬山的故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的一篇同名文章讓這個寓言家喻戶曉。那麼,愚公是哪人?他要移的又是哪座山呢?
(編導:岳瑋 攝像:關利華)
2005.7.26《復活的港口(下)》
公元2001年12月,一聲長長的汽笛聲劃過渤海灣最深處——河北黃驊這片寧靜的海域。隨著第一艘輪船的停靠,沉寂了近700年的港口一下子復活了!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2005.7.25《復活的港口(上)》
公元2001年12月,一聲長長的汽笛聲劃過渤海灣最深處——河北黃驊這片寧靜的海域。隨著第一艘輪船的停靠,沉寂了近700年的港口一下子復活了!
編導:季耀輝 攝像:關利華
2005.7.24《遷徙的克木人》
這是一群居住在雲南的普通居民,但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卻很獨特,沒有註明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寫著“克木人”三個字。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23《孔明與西雙版納》
諸葛亮,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西雙版納,雲南南部一塊風光秀麗的土地。諸葛亮以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著稱,而西雙版納以珍稀的自然資源和多姿的民族風情聞名于中國南疆。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22《羅布泊——消失的湖(下)》
羅布泊,一個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片令人望而生畏,卻又心馳神往的傳奇秘境。羅布泊的神秘面紗正在被層層揭開,未來有一天,這裡將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神奇之地,那時,人們又是否已經領悟到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21《羅布泊——消失的湖(中)》
羅布泊,一個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片令人望而生畏,卻又心馳神往的傳奇秘境。由於水源逐漸枯竭,加之羅布泊地區屬於極端乾旱的荒漠氣候,年降水量僅為17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羅布泊的湖水迅速消失, 1972年,羅布泊流幹了它最後一滴眼淚。
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20《羅布泊——消失的湖 (上)》
羅布泊,一個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片令人望而生畏,卻又心馳神往的傳奇秘境。曾經碧波盪漾的湖水卻消失無蹤了,羅布泊怎麼成了一隻乾涸的大耳朵呢?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19《羅布泊——浩大的湖》
羅布泊,一個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片令人望而生畏,卻又心馳神往的傳奇秘境。羅布泊,它位於新疆東南部的若羌,這裡曾是塔裏木河與孔雀河的終點湖,歷史上最大面積達到過五千多平方公里。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18《羅布泊——遊移的湖》
羅布泊,一個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片令人望而生畏,卻又心馳神往的傳奇秘境。根據樓蘭古城出土的文書,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斷定羅布泊就在樓蘭附近,中國地圖上標的位置沒有錯,進而,他又提出了一個著名理論——羅布泊是一個遊移湖。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15《流淌在邊界上的北侖河》
在廣西的南部,有這樣一條河流,它蜿蜒于深山中的上遊,一彎一曲即是一幅畫卷。流淌在樹林間的中游,描繪著兩岸多姿多彩的亞熱帶風光,舒緩寬闊的下游成為邊境貿易的紐帶。而它在流入大海前還是兩個一衣帶水鄰邦的邊界。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7.14《雅礱河谷——吐蕃王朝的發祥地(下)》
雅魯藏布江的中游,有一條支流叫雅礱河,在她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土地肥沃,是藏民族的搖籃和藏文化的發祥地。
編導:張洪松 攝像:張洪松
2005.7.13《雅礱河谷——吐蕃王朝的發祥地(上)》
雅魯藏布江的中游,有一條支流叫雅礱河,在她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土地肥沃,是藏民族的搖籃和藏文化的發祥地。
編導:張洪松 攝像:張洪松
2005.7.12《哈密——西陲鎖鑰鎮咽喉》
哈密地處新疆東部,天山貫穿全境,把哈密地區分成了兩部分,哈密城坐落在天山以南的哈密盆地內,是東進內地、西到新疆、北出天山、南到塔裏木盆地的十字路口。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11《哈密——無數瓜畦望裏收》
人們對哈密的了解,通常是從哈密瓜開始的。哈密是新疆最東部的地區,包括哈密市和巴裏坤縣、伊吾縣,這裡的南湖、花園、回城以及淖毛湖等地,都是哈密瓜的主要産區,種植甜瓜的歷史已經有2000多年了。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7.8《古今焦作(下)》
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有一個近代興起的礦業城市,這方因盛産黑色煤礦而聞名的土地,卻在今天憑藉著旖旎的山水給人們留下了新的印象。
編導:岳瑋 攝像:關利華
2005.7.7《古今焦作(上)》
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有一個近代興起的礦業城市,這方因盛産黑色煤礦而聞名的土地,卻在今天憑藉著旖旎的山水給人們留下了新的印象。
編導:岳瑋 攝像:關利華
2005.7.6《中山之路》
在廣東省的省會城市——廣州和澳門、香港兩個特別行政區之間,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這片由珠江攜帶的泥沙日積月累淤積出來的土地,是當代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而中山,這個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就處在珠三角的中心地帶。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7.5《風雨岐關路(下)》
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當代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把相鄰的城市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而連接著廣州和珠海的廣珠公路在中山市附近道分東西,它們就是曾名噪一時的岐關路。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7.4《風雨岐關路(上)》
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當代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把相鄰的城市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而連接著廣州和珠海的廣珠公路在中山市附近道分東西,它們就是曾名噪一時的岐關路。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7.1《西雙版納—動巴拉娜西》
雲南的西雙版納,人們留戀它鳳尾竹林裏掩映著的高腳竹樓,河邊寨口輕盈的傣家少女,還有原始森林裏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而傣家人會自豪的説:西雙版納,動巴拉娜西,他們是在誇讚,西雙版納,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30《第五十六個民族—基諾族》
正如歌中唱到的,五十六個民族和諧地生活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裏,但誰又是這個大家庭裏那第五十六個成員呢?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29《茶葉飄香—古鎮易武》
伴隨著茶馬古道上的悠悠鈴聲,雲南的茶葉香飄中外。尋著陣陣茶香,人們來到雲南品茶,找尋著茶葉的根源,體驗著融入茶葉裏的茶文化,聆聽有關茶的故事。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28《茶葉飄香—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
伴隨著茶馬古道上的悠悠鈴聲,雲南的茶葉香飄中外。尋著陣陣茶香,人們來到雲南品茶,找尋著茶葉的根源,體驗著融入茶葉裏的茶文化,聆聽有關茶的故事。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27《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
歷史上黃河中下游由於地勢較低曾多次氾濫成災。自古以來對於黃河的治理一直都被視為一件大事,在治黃的歷史過程中武陟嘉應觀更像是一座記錄歷史的豐碑。正如雍正皇帝在嘉應觀中留下的這副對聯所言:”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
編導:岳瑋 攝像: 關利華
2005.6.17《遷徙的克木人 》
這是一群居住在雲南的普通居民,但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卻很獨特,沒有註明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寫著“克木人”三個字。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16《孔明與西雙版納》
諸葛亮,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西雙版納,雲南南部一塊風光秀麗的土地。諸葛亮以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著稱,而西雙版納以珍稀的自然資源和多姿的民族風情聞名于中國南疆。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15《北回歸線上的綠色》
北回歸線,一條無形的緯線從南北分開了北半球的溫帶與熱帶,從東西連接起了北非、阿拉伯半島、印度、中國、太平洋、中美洲、大西洋等國家和地區。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是中國處在北回歸線上的省份。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14《水的民族》
傣族,一個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地。他們大多數生活在河谷與盆地,怒江、瀾滄江、元江等江河由北向南流經傣家人生活的土地。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13《京族三島》
在廣西南部的防城港 ,有三個不起眼的小島──巫頭、萬尾、山心三島。在這三個小島上,生活著一個只有1萬8千人的少數民族——京族,因此這三個小島又被稱為“京族三島”。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10《鄖西——從流民到住民》
秦嶺的余脈到這裡不再延伸,漢水則悠悠地向東流去,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鄖西縣。從地圖上看,它就像是鄂西北嵌入到陜東南的一角,歷史文獻中稱此地是“三面環秦,一面接楚”。地理上的交接,成就了鄖西秦韻楚風交融的獨特風景。
(編導:孟方 攝像:張又鵬)
2005.6.9《鄖西——上津古城》
秦嶺的余脈到這裡不再延伸,漢水則悠悠地向東流去,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鄖西縣。從地圖上看,它就像是鄂西北嵌入到陜東南的一角,歷史文獻中稱此地是“三面環秦,一面接楚”。地理上的交接,成就了鄖西秦韻楚風交融的獨特風景。
(編導:孟方 攝像:張又鵬)
2005.6.8《鄖西——天子渡口》
秦嶺的余脈到這裡不再延伸,漢水則悠悠地向東流去,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鄖西縣。從地圖上看,它就像是鄂西北嵌入到陜東南的一角,歷史文獻中稱此地是“三面環秦,一面接楚”。地理上的交接,成就了鄖西秦韻楚風交融的獨特風景。
(編導:孟方 攝像:張又鵬)
2005.6.7《路穿十萬大山》
十萬大山,是廣西南部一條著名的山脈,它延綿中越兩國,向南遠眺北部灣。延伸近200公里的十萬大山,成為南來北往交通的天然的障礙。但自古至今,山兩側頻繁的商品交易告訴人們崇山峻嶺中存在著一條條道路跨越著這道屏障。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6.6《山水淩雲的奇跡》
在雲貴高原的深處,有一座不太知名的小城,青山環繞,綠水悠悠。在這個最高海拔2000多米的山區小城鎮,仿佛藍天白雲都觸手可及,而它也擁有著一個形象的名字——淩雲。
(編導:鄧鳴亞 攝像:關利華)
2005.6.3《嵩嶽訪古——漢唐登封》
元封元年,漢武帝率百官浩浩蕩蕩駕臨嵩山,他深信嵩山有神靈,而且神靈是佑助他的,命隨行史官記下此事。公元696年的臘月,武則天以中國第一位女性帝王的身份前往嵩山。為了紀念登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元年"。並傳旨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武則天一生十次登嵩山,承載了女王期盼的嵩山,也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了她,武則天留下的地名“登封”依然存在,今天已經成為河南一個城市的名字。
(編導:周婧)
2005.6.2《嵩嶽訪古——東周續周》
當商紂王戴起金銀珠寶,穿上綾羅綢緞跳進火海,一個昏君最後的夢想在火光中化成灰燼,歷史嶄新的一頁,被火光映照得無比燦爛。大火沖天而起,周武王轉身而去,去把所獲得的商王朝九鼎重新安置在洛邑,隨後,登上嵩山太室之巔,盛大的封禪典禮,拉開了序幕。
(編導:周婧)
2005.6.1《嵩嶽訪古——夏朝風雨》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確認,從夏禹到夏朝最後一個帝王夏桀,夏王朝在嵩洛地區建都近五百年,嵩山是夏朝興衰的見證。
(編導:周婧)
2005.5.31《嵩嶽訪古——炎黃子孫》
嵩山地區是黃帝的都城所在,周邊遺留下大量的黃帝遺跡,北距軒轅之丘60公里的鄭州西山古城址,經考古學家多次發掘考證,確認城垣的年代距今5300年-4800年,正是歷史文獻記載的黃帝時期。黃帝一生,生了二十五個孩子,二十五個孩子去向四面八方,然後一代一代生生不息,長成現在的我們,所以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編導:周婧)
2005.5.30《嵩嶽訪古——岳立天中》
眼前這座俊秀的山峰,不論是山上的山洞還是山下的廟宇都依稀勾勒出那遙遠的年代,它已經在這裡守候了5億7千萬年了,而那個時候,喜馬拉雅山脈還在海底沉睡。 它是中國古代儒、道、佛教的薈萃之地,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名副其實的聖山。
(編導:周婧)
2005.5.27《呼倫貝爾—天驕崛起的草原》
縱觀歷史長河,從呼倫貝爾——這片內蒙古自古以來最好的草原,先後走出的都是曾雄踞北方,並且涉抵中原的民族。似乎誰擁有了這片草原,誰就能擁有雄霸一方的實力一樣。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5.5.26《呼倫貝爾—遊牧民族的搖籃》
呼倫貝爾這片豐美的草場,無疑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最為理想的棲息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他們在這裡繁衍壯大,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後再以此為出發點由東而西,一步步展開征服的戰爭。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5.5.25《呼倫貝爾—美麗的草原》
呼倫貝爾—美麗的草原,這是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讚先生在1961年夏天訪問了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後作出的一個結論。這片位於雄雞版圖上方,酷似雞冠的綠色,為什麼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5.5.24《海邊的防城(下)》
背靠層巒迭嶂的高山,擁抱著一碧萬頃的大海,地處邊陲,散發著異國的風情。依靠依山傍海臨邊的獨特魅力,一座位於中國南疆的小城市正越來越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5.23《海邊的防城(上)》
背靠層巒迭嶂的高山,擁抱著一碧萬頃的大海,地處邊陲,散發著異國的風情。依靠依山傍海臨邊的獨特魅力,一座位於中國南疆的小城市正越來越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5.20《金田起義(下)》
1851年的一天,大清國統治下的廣西,一個偏僻的小村鎮,一群頭纏粗布巾的人聚集在一起,歷數著清王朝的腐敗和他們“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理想。他們與眾不同的裝束,與帝王統治格格不入的理論,預示著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暴的到來。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5.19《金田起義(上)》
1851年的一天,大清國統治下的廣西,一個偏僻的小村鎮,一群頭纏粗布巾的人聚集在一起,歷數著清王朝的腐敗和他們“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理想。他們與眾不同的裝束,與帝王統治格格不入的理論,預示著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暴的到來。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5.18《邊城東興》
在這座橫跨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大橋上,畫有一條紅白相間的線,它是一條莊嚴的國界線,劃分出兩個隔河相望的鄰邦。這條線的南側是越南的芒街,而北側,就是中國的東興,一個年輕的邊境城市。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5.17《西山腳下有桂平》
在廣西的東部,有一座叫桂平的城市,因為有便捷的水運桂平自古就是一個繁華的地方。而它西邊不到一公里,矗立著一座山峰,它千百年來與桂平相伴,叫做西山。桂平與西山可謂山城相連,人們也習慣把西山叫做桂平西山。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5.16《淮畔尋古—採珠之地蚌埠》
淮河是我國南北的自然分界線,它發源於河南桐柏山,一路向東蜿蜒,經過洪澤湖後入長江達黃海。而蚌埠港是淮河第一大港,地跨淮河兩岸的蚌埠市因自古盛産河蚌而得名。史載“蚌埠”乃古代採珠之地,所以又被稱為“珍珠城”。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2005.5.13《淮畔尋古——探訪垓下》
一望無際的麥田裏,初春的小麥正在悄悄的生長,農人們和往常一樣默默的勞作,村裏的老人享受著午後的陽光和休閒,一切都是淮北農村的平常景象,不過,呈現出此番景象的這個地方卻有著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垓下。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2005.5.12《淮畔尋古——壽春古城》
這是一張戰國初期的割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楚國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闊領土,是戰國七雄中領土面積最大也是實力最強的國家,100多年後的戰國末期,楚國的強大地未被秦國取代,末路窮途的楚王考烈為了逃避秦國,只得自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遷都壽春。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2005.5.11《淮畔尋古——禹與涂山》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不過,如果不是仔細考量,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個故事的發生地不是黃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邊。涂山便是這個故事4000多年來的見證者。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2005.5.10《淮畔尋古——豆腐的起源》
在中國,很少有人沒吃過豆腐。千百年來,這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價格低廉的大眾食品,一直是國人常吃常新的家常菜。古時候人們又把豆腐稱作“小宰羊”,意思是説豆腐的顏色像羊脂一樣白,味道像小羊羔的肉一樣美。那麼,這種像羔羊一般的美味到底起源於何人何處呢?
( 編導:陳慶攝像:張又鵬)
2005.5.9《淮畔尋古——淝水之濱》
淮河的中游有兩條重要支流,一條叫淝河,一條叫洛河。這兩條河之間的淮南地區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歷史上戰爭頻仍,而公元4世紀,發生在這裡的一場著名戰役——淝水之戰更使這片土地被永遠地載入了史冊。
(編導:陳慶 攝像:張又鵬)
2005.5.6《圖上繪蘇州(下)》
清嘉慶二年,也就是公元1797年的蘇州,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城裏的老百姓將年久失修的河道重新疏通。儘管萬眾一心,但此時的蘇州河道已不復鼎盛時的風光。西城鬧市區的眾多支河已經湮塞無存,城內橋梁減少了近200座。當時的江蘇巡撫費淳在河道竣工後,畫了一張蘇州地圖,刻于城隍廟內的石碑上。這張圖就是蘇州歷史上頗負盛名的《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
2005.5.5《圖上繪蘇州(上)》
一個明朗的早晨,南宋蘇州郡守李壽朋聚集起他的同僚,召開會議。李壽朋説了一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類的開場白,就切入了正題。這個正題就是,畫一張蘇州地圖。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5.4《張士誠與蘇州》
今天蘇州城報恩寺內有一塊無字碑。石雕內容是張士誠設宴款待元使的場面。張士誠何許人也?他在元末起兵造反,在蘇州建立了政權後又歸順了元朝。這塊碑為元末江南巨富沈萬三齣資鐫刻。張士誠兵敗後,沈萬三懼禍,遂磨去碑額題字。而抹不去的,是張士誠與蘇州千絲萬縷的聯絡。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5.3《伍子胥與蘇州》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盛産大閘蟹出名的江蘇陽澄湖畔來了一隊人馬。為首的男子認為這裡是建城的風水寶地。於是,地圖上從此多了個叫“相城”地方。後來因為此處地勢偏低,只得另選良址造築了歷史上著名的“闔閭大城”。那名男子,就是伍子胥。“闔閭(lv)大城”就是蘇州古城的雛形。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5.2《吳子城的興衰》
人們都説蘇州古城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其實,在這以前,吳王諸樊就已經在蘇州建造城池了。不過,他造的“吳子城”氣派不大。南北長不到八百米,東西寬約五十米,不到半個鐘頭就可走遍全城。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5.1《開天闢地話蘇州》
遙遠的古代,錦繡江南本是浩淼的海洋。從浙江西北部延伸過來的天目山余脈,斷斷續續散佈在碧藍、澄澈的海水裏,形成點點島嶼。當年的蘇州虎丘山,就這樣屹立在洪波涌濤之中,所以又名“海涌山”。但是,茫茫蒼海,又是如何成為今日姑蘇水鄉的呢?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4.22《麗江——騎兵變成趕馬人》
直到近代,麗江地區仍然保留著養馬賣馬的傳統。騎馬征戰的納西人變成了養馬馴馬的牧馬人。到了後來,他們又親自率領馬幫穿行在川、滇、藏之間高山峽谷中,當起了趕馬人。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4.21《麗江——馬蹄踏出的城市》
1941年,當俄羅斯人顧彼得準備前往雲南一個名叫麗江的地方工作時,他竟找不到一個願意與同行的人。因為那時,在許多人眼中,麗江是一個遙遠得無法想象的地方。十年後,顧彼得寫下了《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他的敘述為世人揭開了麗江神秘的面紗。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5.4.20《唐人街 木蘭舟》
唐朝,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於是一些人便搭乘一種被稱為木蘭舟的海船,遠渡重洋。在異鄉這些遠道而來的中國人被稱為唐人,而他們聚居的地區則被稱為“唐人街”,歷經千餘年,這種稱呼被保留了下來。當年的唐人是如何乘著木蘭舟漂流四方的呢?
(編導:孟芳)
2005.4.19《巴扎——喀什的另一個名字》
《漢書 西域傳》是根據張騫出使西域的所見所聞編纂而成的,它為我們留下了2100年前西域各城邦的基本情況。在它的記載中,整個天山南北唯獨“疏勒國”條文內,赫然寫著“有市列”。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4.18《心向中原》
在大唐王朝實現統一的諸多因素中,有一股推動的力量,那就是疏勒人民心向中原、維護統一的心願始終未變。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4.15《人對鹽的追逐》
今天,對普通人來説,白花花的鹽不過是一種調味品罷了。很少有人知道,古老的鹽産地曾經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偉大的古文明是因為鹽而産生。中國的先民們曾經追尋著鹽的蹤跡而不斷遷徙。成就了一部追逐鹽的歷史。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4.14《香料之路》
人們都知道“絲綢之路”,但知道“香料之路”的人卻很少。“香料之路” 起點是盛産香料的東南亞,終點是歐洲。當年,哥倫布、達 伽馬為了探索這條路導致了地理大發現。實際上,那些偉大的發現只是他們尋找香料和黃金時的副産品。
(編導:楮紅霞 攝像:張又鵬)
2005.4.13《霍爾果斯——連通世界的窗口》
在中國地圖上,有一條貫穿東西的交通大動脈,這就是公路312國道,它由上海起始,橫穿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甘肅、新疆等省區,西端終點落在了中哈邊界的一座界橋處,這裡也是一個邊貿口岸,叫做霍爾果斯。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4.12《路通新疆》(下)
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裡的人們卻還從沒見過鐵路的樣子。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4.11《路通新疆》(上)
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裡的人們卻還從沒見過鐵路的樣子。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5.4.8《穆棱河畔—雞西市》
在黑龍江省東部,有一條穆棱河,穆棱河畔有一座雞冠山。公元1911年,當地一個叫朱歧山的獵戶,到雞冠山西邊去挖捕鹿陷阱,他絕不會想到這一挖居然挖出了一個大型煤礦,挖出了一座新興城市。
(編導:郜慶生 攝像:楊德利)
2005.4.7《田村往事》(下)
在北京的西部地區,有一個叫田村的地方。雖説叫村,但這裡林立的高層建築,熙熙攘攘的人流,絲毫沒有田野鄉村的氣氛。可就是這片土地,曾經上演過一幕幕舊時的繁華,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軼事趣聞。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4.6《田村往事》(上)
在北京的西部地區,有一個叫田村的地方。雖説叫村,但這裡林立的高層建築,熙熙攘攘的人流,絲毫沒有田野鄉村的氣氛。可就是這片土地,曾經上演過一幕幕舊時的繁華,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軼事趣聞。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4.5《北京地名中的楊家將》
宋朝的楊家將東征西討、抗敵衛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時光流逝、物去人非,但這些故事卻封在了高山大河之間,有些更化作地名,流傳後世。北京就有不少與楊家將有關的傳説和地名。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4.4《雞年大吉》
金雞報曉,農曆乙酉年--生肖雞年的到來,為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帶來了吉慶與祥和。翻閱北京的歷史,一段段與雞有關的典故,散佈在北京的大街上、小巷裏。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4.1《獨特津門老四開》
在天津有一種“方位詞”加“開”字的地名,在國內城鎮地名中是極為少見的,這使天津多了一分獨特之處。説起天津加“開”字的地名,人們馬上想到的就是“南開”。因為南開的著名學府,使這個地名成為津門“老四開”中最為人熟知的。
(編導:周婧 攝像:孟星海)
2005.3.31《花月無雙第一街》
有人説,天津的商業應該從一條街談起,這條街就叫估衣街。做為一條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老街道,估衣街是天津史書上及現存城市佈局中,有蹤跡可尋的幾條老街之一。
(編導:周婧 攝像:孟星海)
2005.3.30《辣椒的旅行》
辣椒進入中國不到400年,卻早已紅遍大江南北,終結了中國延續2000年之久的花椒時代——辣椒的魅力何在?它是如何開始了世界旅行?四川人是中國最早吃辣椒的嗎?
(編導:楮紅霞)
2005.3.29《“商人”與水運》
我們今天把做生意的人稱為商人,那麼你知道商人一詞是怎樣産生的嗎?它又為何會與水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呢?一名之始,竟與一個王朝的興亡相關。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28《元跨革囊的由來》
昆明的大觀樓公園內,懸挂著一幅長達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聯。上聯描繪了雲南的山川風貌,下聯抒寫歷史。就在下聯中,提到了雲南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元跨革囊”。它是從何而來呢?
(編導:楮紅霞)
20005.3.25《昆明池的由來》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這是毛澤東盛讚“昆明池”的詩句。“昆明池”即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下的一頃碧波。那麼,京城開鑿的人工湖泊,怎麼會與遙遠雲南的一個地名聯絡在一起呢?
(編導:楮紅霞)
2005.3.24《千里飄香小站稻》
在天津東南部,有一塊地方名揚海內外,它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事集團崛起的地方,但是它的出名並不只於此,還有那香甜可口的稻米。
(編導:周婧 攝像:孟星海)
2005.3.23《前同古鎮》
在浙江東部的群山之中,青巒疊翠間,一個名為前童的村落隱匿其中。在寧波前童被稱為是“詩禮名宗”,一個遠離塵囂,如此隱蔽的村落竟可以在文人薈萃的浙東地區佔據一席之地,也可稱得上是一件令人稱奇,惹人探尋的事情了。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22《曾經的家園——沙海中的綠色長廊》
1995年通車的塔裏木沙漠公路,被人們喻為“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跡”。這條綿延的生命之路,為多少人贏來了嶄新的生活,天意一般,整條公路從空中俯瞰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它阻擋住了沙漠的腳步,也展現了人類戰勝自然的堅定信念。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21《曾經的家園——歷史的腳印》
塔裏木盆地範圍內出現過眾多的綠洲城邦,這些昨日的明珠今日已經深埋在了荒漠之中,除去人們熟知的樓蘭,其實還有許多沉睡的王國,讓我們重新撩開他們的面紗,穿梭回往昔的繁華,再現那一幕幕詩畫中的圖景。領略那座座記憶中的古城。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18《曾經的家園——喘息的塔裏木河》
塔裏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陸河,流域覆蓋新疆南部地區,從上世紀末開始,塔裏木河已經漸漸失去了往日的氣勢,由於歷史上盲目開荒、無序開荒的行為導致了大量引塔裏木河水灌溉,塔裏木河上“土造”的引水工程多達200多個。乾涸的河流是否能重生呢?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17《曾經的家園——沙海孤島大河沿》
“大河沿”指的是在克裏雅河畔。克裏雅河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流量最大、流程最長的河流。克裏雅河也只是流進沙漠100來公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大河沿成了浩瀚沙海中的孤島。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很多從來沒有走出過沙漠,原始的胡楊林養育著這裡的幾代的生命。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16《曾經的家園——風吹城跑策勒縣》
策勒縣是一個被沙漠包圍著的小城鎮,為了保衛家園這邊綠洲,這裡每年春夏秋有三個植樹周。歷史上策勒縣曾經搬遷過三次,被形象地稱作“風吹城跑”。現在,策勒縣每年都要在17公里的風沙沿線植樹造林幾千畝,演繹著被黃沙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傳奇。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15《曾經的家園——飄逝的羅布情歌》
羅布泊是塔裏木盆地的最低點,其西岸曾經是人口眾多、商旅雲集的古代名城──樓蘭。羅布人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傍水而居,成群結隊地劃著一種叫“卡盆”的獨木舟下湖捕魚。隨著塔裏木盆地周邊人口不斷增加,注入羅布泊的河水被用來澆灌大量新開墾的土地。漸漸的煙波浩淼的羅布泊變成了一片沒有生命的荒漠。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14《曾經的家園——消失的絲路古道》
早期絲綢之路上最艱險的路段叫做樓蘭道,中間要經過沙漠和戈壁的考驗。當人們重新開始關注樓蘭遺址的時候,一片1670年的木簡為人們揭起了這段遙遠的秘密。這段曾經走過班超、玄奘和馬可 波羅的絲綢之路南道在大漠中再次被我們喚醒。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5.3.11《寧波印象——三江匯聚的繁榮》
寧波市最繁華的地區,也是整個城市的中心,俗稱“三江口”。三江指的是由西向東流的姚江,自南向北的奉化江,兩江在三江口處匯合,注入甬江向東流入杭州灣。這三條涌動的江水便是孕育了這個城市繁榮的秘密。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10《寧波印象——寧波商人走四方》
一個多世紀以前,當鴉片戰爭的硝煙還未徹底從上海灘頭消散的時候,一水之隔的寧波人便已背井離鄉,來到了這片新天地。他們在黃埔江畔結營搭寨,建起了上海灘最早的棚戶區,憑藉著手中的理髮刀、菜刀和裁縫剪刀,開始了他們“三把刀闖天下”的創業之路。從此風雲際會的上海便難離“寧波”二字,寧波商人在上海的開埠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9《寧波印象——五口通商話寧波》
一提起外灘,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上海的外灘。可是它並不是我國最早的外灘,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寧波被開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三江口成為了歐美商船雲集之地。中外商家爭相在岸邊興建店舖門面,於是這個地方也被人們稱為外灘,寧波外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灘。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8《寧波印象——東南大埠明州港》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是一首詩人林升用來譴責南宋朝廷在國家多難的時候,卻在杭州過著醉生夢死生活的諷喻詩。而當年支撐起杭州城繁榮的卻是旁邊一個名叫明州的海港。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7《寧波印象——文明的曙光》
1973年6月的一天,寧波余姚縣河姆渡村的村民在建造排水站時,無意間從地下挖出了一些黑色的陶片、獸骨。一個掩埋在地下7000年的遠古文明就這樣被發現了。而正是這縷文明的曙光給人們帶來了對於寧波這片土地最早的印象。
(編導:孟芳 攝像:孟繁勇)
2005.3.4《同裏——隱居的心情》
這是一個物産極為富饒的小鎮。住在這裡的先人,便不加修飾的直呼它為“富土鎮”。後來的讀書人,覺得鎮名不雅,便將“富土”二字重疊,刪去了頂上的一點,改“富土”為“同裏”。這一改,引來了無數的歸隱者。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3.3《水國裏的睡蓮——同裏》
多年以來,江蘇太湖邊的同裏是一朵飄在水面的睡蓮。這朵睡蓮被連天的碧水包圍著。九里湖、同裏湖、南星湖、葉澤湖、龐山湖連成了一片泱泱水國。十五條小河將同裏鎮分隔成七個小島,而四十九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
(編導:楮紅霞 攝像:夏晶)
2005.3.2《山與水的交響——貴州》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這是五百年前明朝謀士劉伯溫所做的預言。這位能掐會算的軍師此話的依據已無從知曉。但貴州多山、江南多水的説法,卻自古以來為世人公論。其實,貴州既多山,亦多水。
(編導:楮紅霞)
2005.3.1《悠悠南溪江》
清朝初年,浙江永嘉縣人陳遇春寫了這樣一首詩,詩題叫《楠溪道中》。詩中描畫的楠溪,逶迤曲折,有36灣、72灘之稱。它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由北而南注入甌江,全長145公里,甌(ou)江剛剛接納了它便一頭撲進東海了。
(編導:楮紅霞)
2005.2.28《冰雪之鄉——牡丹江》
林秀花紅,稻香魚躍,千里冰峰,萬里雪飄,旖旎秀美的江南風光,雄渾粗獷的北國風情,和諧而又自然的統一在中國北疆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牡丹江。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5.2.25《岷山深處——北川》
四川省北部岷山山脈和南部四川盆地的交界處,有一個北川縣。這裡是傳説中大禹的故鄉,今天這裡居住著大量羌族同胞。2003年,北川成了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
(編導:郜慶生 攝像:母廣耀)
2005.2.24《貿易之門——大鏡門》
打開我國的疆域地圖,一條東西橫亙的萬里長城躍然眼前。作為歷代封建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屏障,它的很多地名都與 “關”或“口”形影相隨,然而,360年前,長城腳下的張家口卻誕生了一座象徵和平的貿易之門。
(編導:朱華 攝像:張又鵬)
2005.2.23《移民者的家園——哈爾濱》
在中國的版圖上,黑龍江省猶如一隻美麗的天鵝,哈爾濱市就是在這只天鵝項下的珍珠。這個城市有著濃郁的移民色彩。山東人、河北人曆盡艱辛闖關東至此。而外國僑民也曾經多達17萬人,相當於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外僑。
(編導:楮紅霞)
2005.2.22《年輕的歷史名城——哈爾濱》
在中國的版圖上,黑龍江省猶如一隻美麗的天鵝,哈爾濱市就是在這只天鵝項下的珍珠。這個城市因為冰雪而晶瑩剔透,聞名全國。但它的城市歷史卻只有百餘年。在全國歷史名城中,哈爾濱是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編導:楮紅霞)
2005.2.21《漫話老哈爾濱》
在中國的版圖上,黑龍江省猶如一隻美麗的天鵝,哈爾濱市就是在這只天鵝項下的珍珠。早在帝舜時代,這裡就是女真族的故地了。幾千年來,這裡是滿人、達斡爾人、鄂倫春人、錫伯人、鄂溫克人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休養生息的地方。
(編導:楮紅霞)
2005.2.19《長沙開埠》
1899年,湖南嶽陽,當時被稱做岳州的城市開埠後,商貨寥寥,生意冷落。水陸便利的長沙就成為列強覬覦的下一個目標。他們欲通過長沙把經濟侵略的觸角伸向更深的腹地,由湖南長沙取道常德、永順入川。就這樣,1904年長沙正式開埠。
(編導:楮紅霞)
2005.2.18《一座煤礦與一個城市》(下)
採煤的第一鑽。這一鑽,不僅鑽出了綿延百年的開灤煤礦,也造就了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和一座因煤礦而興起的城市。120多年來,作為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城市之一,唐山訴説了一座煤礦和一個城市的故事。
(編導:周婧 攝像:張又鵬)
2005.2.17《一座煤礦與一個城市》(上)
1878年,在大清直隸、一個叫橋頭屯小村落,清政府打下了中國機器採煤的第一鑽。這一鑽,不僅鑽出了綿延百年的開灤煤礦,也造就了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和一座因煤礦而興起的城市。120多年來,作為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城市之一,唐山訴説了一座煤礦和一個城市的故事。
(編導:周婧 攝像:張又鵬)
2005.2.16《塞北鳳凰城——銀川》
傳説很久以前,賀蘭山飛來了一隻鳳凰。她看到這裡黃河橫貫、麥浪翻滾,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一時竟不忍離去,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從鳳凰城到北典農城,從寧夏城到銀川市,諸多的名稱也記錄了這個城市從古至今的歷史。
(編導:楮紅霞)
2005.2.15《昌江與景德鎮》
景德鎮憑藉一泓昌江水,打破瓷都偏處一隅的局面。它上溯祁門、婺源,下抵鄱陽湖,進而接連長江,達于全國各地。維繫著景德鎮一千多年的繁榮,形成一條水上“陶瓷之路”。昌江,景德鎮陶瓷興衰的見證。
(編導:楮紅霞)
2005.2.14《消失的王國——夜郎國》
21世紀初,湖南省新晃縣與貴州省的一些縣市紛紛要求更名為夜郎。在川南、滇東的一些地方,也不斷傳出該地即為夜郎故地的種種説法。這一場激烈的更名之戰,所有的指向都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古夜郎國。近幾年,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一種新的觀點正逐漸得到更多的認同,即夜郎國的中心區域位於貴州西部、北盤江和南盤江之間。
(編導:楮紅霞)
2005.2.13《亙古北大荒》(下)
在黑龍江省東部,一條低矮的完達山脈,挑著南北兩大濕地。南部是穆棱河、興凱湖濕地,北部是三江平原濕地。多少年來,人們用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字來稱呼這片廣袤土地,這裡就是北大荒。今天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産基地。
(編導:郜慶生)
2005.2.12《亙古北大荒》(中)
在黑龍江省東部,一條低矮的完達山脈,挑著南北兩大濕地。南部是穆棱河、興凱湖濕地,北部是三江平原濕地。多少年來,人們用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字來稱呼這片廣袤土地,這裡就是北大荒。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才僅有十萬人口。開發北大荒這篇濃墨重彩的文章要由新中國來書寫了。
(編導:郜慶生)
2005.2.11《亙古北大荒》(上)
在黑龍江省東部,一條低矮的完達山脈,挑著南北兩大濕地。南部是穆棱河、興凱湖濕地,北部是三江平原濕地。多少年來,人們用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字來稱呼這片廣袤土地,這裡就是北大荒。在近現代史上,一幕幕轟轟烈烈開發北大荒的史劇,就上演在這片大地上。
(編導:郜慶生)
2005.2.10《古滇國尋蹤》
古人究竟在哪建立了滇王國,成為史學界不解的一個謎團。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考古專家們在以滇池為中心的周遍地區,發現和發掘了數十個反映古滇國文化的墓地。大多數學者認為,滇國的都城在西漢時設置的益州郡滇池縣的縣治附近,即今天的晉城。鼎盛時期的滇王國勢力所及,東到今日之瀘西,西到安寧,北到會澤、昭通,南到元江、個舊。從疆域來看,滇國只是位於今天雲南的東北部。
(編導:楮紅霞)
2005.2.9《湘江北去話橘洲》
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下游受洞庭湖水頂托,因而形成綠洲片片。橘子洲就是其中之一。橘子洲是一座承接歷史的橋。她浸染著湖湘文化,形成了濃厚的歷史底蘊。
(編導:楮紅霞)
2005.2.8《風花雪月的大理》
大理人用一首謎語詩來描畫這座古城。謎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它也點明了當年南詔和大理國都城的位置,上下關之間、蒼山、洱海相伴。南詔國往事悠悠,如今漫步大理古城的街頭,仍讓人充滿了懷古幽思的感慨。
(編導:楮紅霞)
2005.2.7《貴陽古橋》
貴陽在二十世紀初曾經古橋座座,大大小小的橋有50多座。城內有南明橋、浮玉橋、六洞橋、頭橋、二橋、三橋等眾多的橋。位於南門外的南明河上的南明橋是貴陽建築最早的橋,最長的橋是浮玉橋,最奇特的橋,當屬六洞橋。
(編導:楮紅霞)
2005.2.4《春秋爭霸》(十)回首春秋
歷史上的春秋時代,歷時300多年,100多個諸侯國家,競相爭霸,戰爭不斷。表面上看,諸侯國的強弱變遷,乃至霸主的興替,全部取決於戰爭。但實際上,戰爭只是一層表象而已。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2.3《春秋爭霸》(九)戰國先聲
歷史的大河洶湧而來,到了三家分晉的時候,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未來的時代舞臺上即將登場的七大主角已經出現,他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諸侯國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2.2《春秋爭霸》(八)臥薪嘗膽
勾踐臥薪嘗膽,悄悄地發展自己的實力。然後踏著夫差的路徑北上,大會諸侯,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這時的越國國境已經伸展到了山東,儼然是春秋後期的大國了。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2.1《春秋爭霸》(七)吳國崛起
吳國進攻楚國的這場戰爭,也深深地創痛了楚國,使這個野心勃勃的南方大國一時間沉寂下來。楚國把國都從郢遷到了鄀,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楚的身影漸漸地在春秋爭霸的舞臺上悄然隱去。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31《春秋爭霸》(六)問鼎中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期。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隨著周王室的黯弱,遍佈全國的100多個諸侯國開始了爭奪霸權的歷程,人們把這段歷史叫做春秋。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8《春秋爭霸》(五)秦的霸業
由於晉國的阻礙而一時無法稱霸中原的秦國,只好把矛頭直指西面,先後滅掉了關外的12個小國,秦國的疆域擴大了方圓500公里。成為了西戎一帶的霸主。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7《春秋爭霸》(四)晉楚爭鋒
晉國出兵在城濮一帶與楚國正面交鋒,並且大敗楚軍,晉文公也由此奪得了諸侯霸主的地位。從此以後,晉國與楚國便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爭鬥。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26《春秋爭霸》(三)楚國的興起
長江滾滾傾瀉,它和遠處流淌的漢水共同滋潤著大片的平原,這就是古老的楚國先民居住的地方。在整個春秋直到戰國的末期,楚國一直是一支強大而不可忽視的力量。楚國的興起就是一部不屈不撓向北方擴張的歷史。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25《春秋爭霸》(二)流亡的故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期。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隨著周王室的黯弱,遍佈全國的100多個諸侯國開始了爭奪霸權的歷程。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24《春秋爭霸》(一)諸侯:帝國的夢魘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軍推翻了延續達500多年的商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周。面對以往任何一代君王都從未統治過的巨大疆域,周武王決定把鎬京周圍較近的地域劃作所謂的王畿,也就是王直接管轄的地區,而把王畿以外的大部分國土分封給了自己的親族、功勳卓著的臣子,以及以往歷史上的貴族之後。這樣,他的國家便被劃分作了一系列諸侯國,這些諸侯代替他管理他力所不及的大部分國土。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21《武夷山下——閩越故地》
武夷山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地理概念,廣義的武夷山是指綿延于福建、江西兩省交界的武夷山脈。狹義的武夷山是指位於福建省北部,以黃岡山為主峰的一片群山。
(編導:郜慶生 攝像:涂寶山)
2005.1.20《武夷山下——碧水丹山》
武夷山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地理概念,廣義的武夷山是指綿延于福建、江西兩省交界的武夷山脈。狹義的武夷山是指位於福建省北部,以黃岡山為主峰的一片群山。
(編導:郜慶生 攝像:涂寶山)
2005.1.19《水邊的城——濟寧》(下)
濟寧是個被水簇擁著的城市,河流與湖泊給了他生命的力量,也彰顯著水與這座城市之間那種難解的緣分。一條運河徹底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命運,濟寧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顯赫,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座水邊的城市,在一片波光盪漾中編織出了一個繁華的夢境。
(編導:李達 攝像:郭建潮)
2005.1.18《水邊的城——濟寧》(上)
濟寧是個被水簇擁著的城市,河流與湖泊給了他生命的力量,也彰顯著水與這座城市之間那種難解的緣分。一條運河徹底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命運,濟寧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顯赫,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座水邊的城市,在一片波光盪漾中編織出了一個繁華的夢境。
(編導:李達 攝像:郭建潮)
2005.1.17《曲阜:聖城聖跡》
山東曲阜,是儒學追隨者心目中的一座聖城。曲阜是以孔廟和孔府為中心展開的,洙水河穿城而過匯入南面的小沂河。孔廟建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其後,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到清朝雍正年間已是佔地300多畝,有九進庭院的建築群體了。也正是由於歷代統治者接力般地推崇,終於成就了孔子和儒學的神聖地位。
(編導:李達 攝像:郭建潮)
2005.1.14《烏蘇裏江》
烏蘇裏江是我國東北與俄羅斯之間的一條界河。由於水量充沛,江流洶湧,最早被當地少數民族稱為阿裏門河,意思是像馬駒一樣撒著歡奔跑的河。
(編導:郜慶生 攝像:涂寶山)
2005.1.13《黃河古渡》(下)
在遙遠的古代,黃河河床寬闊水流湍急,人們很難在河上架起橋梁,於是只能用船擺渡過河,這些泊船的聚點就稱為渡口。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12《黃河古渡》(上)
在遙遠的古代,黃河河床寬闊水流湍急,人們很難在河上架起橋梁,於是只能用船擺渡過河,這些泊船的聚點就稱為渡口。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11《壺口》
黃河入晉南流,從偏關縣的老牛灣進入山西,沿晉陜峽谷南下,到山西吉縣與陜西宜川一帶,被兩岸蒼山挾持,約束在狹窄的石谷中,形成了“黃河九曲之魂”的壺口瀑布。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10《黃河與長城擁抱》
在我國北方,綿延萬里的黃河與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幾乎是並行的,然而由於黃河的“幾”字形大拐彎,就使黃河與長城形成了唯一的一個交叉點,這裡也正是黃河入晉南流的第一站。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7《圖證——日本侵佔山東》
這是一張1914年日德戰爭期間日本攻擊青島的戰爭總結圖,上面的紅色代表日軍,而藍色則是德國軍隊。從圖上,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日軍的紅色防線不斷推進、而藍色的德軍防線不斷後撤的軌跡。它導致了此後東部沿海的這片土地從一個列強的手中轉移到另一列強的鐵蹄之下。
(編導:朱華 攝像:佟旭)
2005.1.6《圖證——偽滿洲國》(下)
這是一張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圖,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東北地區被一隻黑熊盤踞,而熊代表著沙皇俄國。幾年後,一個來自於大海的島國開始覬覦這塊熊腳下的土地。
(編導:朱華 攝像:佟旭)
2005.1.5《圖證——偽滿洲國》(上)
這是一張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圖,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東北地區被一隻黑熊盤踞,而熊代表著沙皇俄國。幾年後,一個來自於大海的島國開始覬覦這塊熊腳下的土地。
(編導:朱華 攝像:佟旭)
2005.1.4《商都夢尋》(下)
1950年的鄭州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和開封、洛陽這樣的古都相比,考古學家對它絲毫沒有興趣,但令人震驚的是,鄭州的文物遺存竟然屬於商代。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5.1.3《商都夢尋》(上)
1950年的鄭州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和開封、洛陽這樣的古都相比,考古學家對它絲毫沒有興趣,但令人震驚的是,鄭州的文物遺存竟然屬於商代。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31《幽谷之地在鍾山》
在南京地圖上有一片面積不小的深綠色,頗為顯眼。從顏色上可以想像,這裡綠林茂密,鬱鬱蔥蔥,自古以來就一直是南京的寶地——鍾山。
(編導:鄧鳴亞 攝像:黃銳)
2004.12.30《消失的故宮》
這是橫貫南京的中山東路,街道寬闊,車流不息。在這條路上有一個叫作“明故宮”的地方,當地人早已經習慣了它作為一個地名而存在。可如果讓時光倒轉六百多年,這個地方可是普通老百姓想進都進不去的地方。因為這兒悠悠然座落著一個大明王朝的偌大皇宮。
(編導:鄧鳴亞 攝像:黃銳)
2004.12.29《秦淮古巷》
南京的秦淮河,曾經悠悠十里,燈船畫舫。然而,當一切都成為記憶時,臨靠河畔的老街古巷依然靜靜地述説著這片“六朝金粉地”的故事。
(編導:鄧鳴亞 攝像:黃銳)
2004.12.28《達茂旗與百靈廟》
1964年春節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草原突降暴雪,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年僅11歲的姐姐龍梅和9歲的妹妹玉榮趕著380多只羊走了一晝夜,這片美麗的草原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鄉。
(編導:藍強 攝像:秦江紅)
2004.12.27《草原上的絲路》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亞地區和中國的絲綢貿易商路為“絲綢之路”,他是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個名稱的人。而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一條繞行裏海、黑海,直達地中海的北方草原的道路便率先將歐亞大陸東西兩端連接起來,它的出現要比漢唐時的“絲綢之路”早了幾個世紀。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12.24《十三陵往事》(下)
公元1409年,大明永樂七年,燕山的余脈有一座名叫黃土山的小山腳下,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有一行人在這座坐北朝南如椅圈一樣伸展開的小山旁停下了腳步,為首的人和身邊的隨從耳語了一陣,説:就將萬年吉地選在這裡吧。這個人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選定的是594年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十三陵。
(編導:李睿 攝像:郭建潮)
2004.12.23《十三陵往事》(上)
公元1409年,大明永樂七年,燕山的余脈有一座名叫黃土山的小山腳下,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有一行人在這座坐北朝南如椅圈一樣伸展開的小山旁停下了腳步,為首的人和身邊的隨從耳語了一陣,説:就將萬年吉地選在這裡吧。這個人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選定的是594年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十三陵。
(編導:李睿 攝像:郭建潮)
2004.12.22《晉陽烽火兩千年》(下)
公元前453年,已是春秋時代的尾聲,又一場戰火在今天的山西一帶蔓延。智、魏、韓,三個晉國的貴族聯合攻打另一個貴族趙。但是,不知為什麼這場戰爭卻整整持續了三年,也許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們攻打的是一座無法攻下的城市——晉陽。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21《晉陽烽火兩千年》(上)
公元前453年,已是春秋時代的尾聲,又一場戰火在今天的山西一帶蔓延。智、魏、韓,三個晉國的貴族聯合攻打另一個貴族趙。但是,不知為什麼這場戰爭卻整整持續了三年,也許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們攻打的是一座無法攻下的城市——晉陽。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20《兵變陳橋驛》
1000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夜晚,數萬名軍兵攪亂了陳橋的寧靜。那天晚上,發生了一件使整個中國歷史為之改變的大事,這個開封城外黃河邊的小鎮也就突然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12月17日(星期五)《函谷硝煙》(下)
這裡曾經是河湖縱橫、清泉四溢的水鄉澤國,這裡曾經是禽鳥翔集、在過去的3000年時間裏,僅僅歷史典籍就記錄下超過200次浩蕩的軍隊穿過這條路去進擊敵軍。不同朝代帝國的鐵蹄,令這裡的山谷為之震顫。血腥的廝殺又總是在路途中的某一點上發生,這就是令人膽寒的函谷關。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12月16日(星期四)《函谷硝煙》(上)
這裡曾經是河湖縱橫、清泉四溢的水鄉澤國,這裡曾經是禽鳥翔集、在過去的3000年時間裏,僅僅歷史典籍就記錄下超過200次浩蕩的軍隊穿過這條路去進擊敵軍。不同朝代帝國的鐵蹄,令這裡的山谷為之震顫。血腥的廝殺又總是在路途中的某一點上發生,這就是令人膽寒的函谷關。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12月15日(星期三)《開封——北宋的最後瞬間》
這裡曾經是河湖縱橫、清泉四溢的水鄉澤國,這裡曾經是禽鳥翔集、公元1125年冬天,北方的金國兵分兩路,分別從山西和河北方向進攻宋朝。山西一路,在太原受到宋軍頑強抵抗,無法南下,而另一支金軍很快便殺到了宋的國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城下。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14《浴火而生的城市》
一座城市,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如此頻繁地遭到大火的毀滅,又從灰燼中一次次再生,這恐怕在世界上都絕無僅有。洛陽,就是這樣走過了4000年的歲月。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13《鄭韓故城》
這座高大的城墻,來自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那時,城墻下車馬絡繹不絕,集市的聲音喧鬧鼎沸。2000年前,這裡是鄭國的首都,一座熱鬧繁華的城市。
(編導:藍強 攝像:關利華)
2004.12.10《亞歐大陸橋》
在江蘇的連雲港港口,矗立著一座船錨的雕塑,它表明這是新亞歐大陸橋零公里的標誌,在它腳下兩條鐵軌筆直的向西延伸,這是一段漫長道路的起點,也是一個夢想的開始。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2.9《亦莊》(下)
這裡曾經是河湖縱橫、清泉四溢的水鄉澤國,這裡曾經是禽鳥翔集、奔馬馳騁的皇家獵場,然而今天,這裡更加被人熟知是因為它的另一個身份——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年輕的生命正帶動著北京經濟的高速發展。
(編導:周婧 攝像:關利華鵬)
2004.12.8《亦莊》(上)
這裡曾經是河湖縱橫、清泉四溢的水鄉澤國,這裡曾經是禽鳥翔集、奔馬馳騁的皇家獵場,然而今天,這裡更加被人熟知是因為它的另一個身份——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年輕的生命正帶動著北京經濟的高速發展。
(編導:周婧 攝像:關利華鵬)
2004.12.7《伊犁河谷》
據説,漢朝時,烏孫人被匈奴驅趕到伊犁河流域生活。後來,漢武帝曾派人勸他們返回故地,但烏孫人已不願離開,伊犁的草原太讓人留戀了。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2.6《額爾齊斯河》
在很多中國人的腦海裏,北冰洋是一片遙遠的水域,其實他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遠,在我國版圖的西北角上,就有一條河與北冰洋血脈相連。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2.3《丹棱沜邊出海淀》
遠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興建了大都城之後,就有人將今天北京城西泉流匯聚,頗具江南景致的大片濕地稱為丹棱沜。而這個名字僅僅留存在史書裏,它遠遠不及此前乃至今天的另外一個名字——“海淀”更加為世人所熟知。
(編導:李睿 攝像:關利華)
2004.12.2《雁門關——中華第一關》
在山西省北部綿延200公里的恒山山脈上,雁門關巍然屹立。古書《山海經》上説:“雁門山,雁出其間”,意思是南來的大雁飛不過這裡的崇山峻嶺,只能從山峰之間的谷地穿過,於是這條恒山西端的余脈,就被叫做了雁門山,建在山上的關隘因此得名雁門關。
(編導:崔莉 攝像:彭武華)
2004.12.1《軍墾新篇——城市夢尋》
從踏勘荒原的第一天起,新中國的拓荒者就開始了城市的夢尋。 滄海桑田,半個世紀,在西部中國遼闊的六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上,每三畝半耕地中,就有一畝是老兵和他們的後代開墾的。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30《軍墾新篇——渠水清兮渠水濁》
在今天的新疆庫爾勒,高聳著一座紀念碑——十八團渠紀念碑,碑的不遠處,是一條流淌了50多年的清澈的渠。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29《軍墾新篇——化劍為犁》
在西部中國,古稱西域的新疆,一支230萬之眾的人類群落,50年的故事……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26《軍墾新篇——新疆和平解放》
949年9月25日,陶峙岳率領國民黨駐新疆10萬官兵宣佈起義。隨即,王震率10萬大軍開進新疆,部隊由酒泉出發,西出嘉峪關,北穿星星峽,經哈密後分兵兩路:一路進駐天山以南各地,直至帕米爾高原;另一路進駐北疆各地。新疆和平解放。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25《屯戍西域——新疆建省》
在收復新疆後,左宗棠等幾位大臣先後上疏,提出設行省的意見,以使新疆實現長治久安。1884年,清政府曉諭天下:新疆建省。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24《屯戍西域——林則徐在伊犁》
1842年,伊犁的惠遠城迎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這個風塵僕僕的老人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但他此時卻是個被革職發配的戴罪之人。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23《屯戍西域——伊犁九城》
公元1755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1759年,又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亂,至此,清朝重新統一了新疆,在全疆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機構,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權力。在惠遠城出現的前後幾年中,又有拱宸、綏定、寧遠、瞻德等8座衛星城在伊犁河北岸陸續修建,他們與惠遠一起合稱為“伊犁九城”。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11.22《屯戍西域——錫伯西遷》
錫伯族是鮮卑人的後裔,一直生活在我國東北。清朝初年被編入滿洲八旗。1764年,為了加強邊疆的駐防力量,乾隆皇帝下令從東北的17個城市抽調錫伯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西遷到現在的新疆伊犁屯墾戍邊。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4.11.19《屯戍西域——唐代安西四鎮》
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軍政管理機構,以都護府為最高行政機關,都護府下設軍鎮。其中,以安西都護府所轄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最著名,在歷史上被稱作“安西四鎮”。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4.11.18《屯戍西域——唐代西域首府》
茫茫戈壁,夕陽殘照,這些夯土而成的斷壁殘垣仿佛一塊塊歷史的標本,記錄著湮沒于千年風沙下的亙古歲月。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4.11.17《屯戍西域——班超定西域》
公元73年,40歲的班超在官府幹些抄抄寫寫的文書工作。當時,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漢明帝劉莊詔令大軍西征。早已對整天抄寫官報文牘感到厭煩的班超非常驚喜,加入了西征的隊伍。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4.11.16《屯戍西域——統一西域》(下)
張騫的兩次西域之行,使漢朝廷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官方聯絡,他帶回的關於西域政治形勢、民族分佈等方面的重要資料,為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所以班固在《漢書》中説:“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4.11.15《屯戍西域——統一西域》(上)
張騫的兩次西域之行,使漢朝廷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官方聯絡,他帶回的關於西域政治形勢、民族分佈等方面的重要資料,為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所以班固在《漢書》中説:“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
(編導、攝像:張又鵬)
2004.11.12《金界壕》(下)
提起長城,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然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上也有一道長城,史稱金界壕,因為修築于金代,所以也叫金長城。與人們熟知的萬里長城不同,這是一道沒有城墻的長城。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11.11《金界壕》(上)
提起長城,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然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上也有一道長城,史稱金界壕,因為修築于金代,所以也叫金長城。與人們熟知的萬里長城不同,這是一道沒有城墻的長城。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11.10《玉石之路上的且末》
絲綢之路作為溝通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早以為人們熟知,然而在絲綢之路出現前,在這條道路上的商隊運載的不是絲綢而是玉石,所以那個時候這條道路被稱作玉石之路。玉石之路上有兩個著名的地方,它們至今還因玉石而聞名。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1.9《玉石之路上的和田》
絲綢之路作為溝通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早以為人們熟知,然而在絲綢之路出現前,在這條道路上的商隊運載的不是絲綢而是玉石,所以那個時候這條道路被稱作玉石之路。玉石之路上有兩個著名的地方,它們至今還因玉石而聞名。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1.8《三疆交匯——托克遜》
如今,發達的交通網使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去領略新疆-這個遙遠地域的風光。在通往新疆的繁忙道路上,有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一定會進入人們視野,它就是托克遜。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1.5《西藏的門戶》(下)
喜馬拉雅山,人們稱它為世界屋脊,眾神居住的地方。中國西藏的亞東縣,就在它的南部邊緣。清朝時,英國殖民者曾先後兩次從亞東入侵西藏。從這道長墻開始,亞東被英國整整佔據了50年,並由此打開了西藏對西方緊鎖的大門。
(編導:褚紅霞)
2004.11.4《西藏的門戶》(上)
喜馬拉雅山,人們稱它為世界屋脊,眾神居住的地方。中國西藏的亞東縣,就在它的南部邊緣。清朝時,英國殖民者曾先後兩次從亞東入侵西藏。從這道長墻開始,亞東被英國整整佔據了50年,並由此打開了西藏對西方緊鎖的大門。
(編導:褚紅霞)
2004.11.3日《青河與成吉思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東北部,巍峨的阿爾泰山中,流淌著一條清澈的河流---青格裏河。以青格裏河命名的青河縣雖然深藏于山中,卻因為與成吉思汗的草原帝國史詩般的歷程緊密聯絡而為人矚目。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1.2《塞外江南——博湖》
碧波盪漾的湖水,連綿不斷的蘆葦,幽香淡淡的睡蓮,掠水而過的水鳥,這一派江南風光呈現在我國西部,新疆浩瀚戈壁中一個叫博湖的地方。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1.1《開都河邊的焉耆》
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裡是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經的路經之地。這裡很久前已是“良田嘉禾,沃野千里”。這裡自古是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的樂園。這裡是開都河邊一塊富庶的土地。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0.30《慈禧西逃》
當八國聯軍向北京發起攻擊時,慈禧被嚇得六神無主。大臣們有的建議挂旗投降,有的極力主張離開北京先躲一躲。於是,1900年秋的一個淩晨,慈禧帶著光緒皇帝等一行,倉皇離開紫禁城,開始了一年零四個月的逃亡生活。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9《蒙元四都》
這是一部蒙古王朝的搬家史。在歷史上,這個王朝僅僅存在了不過百餘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卻曾經建立過四座都城,給後人留下了一條遷徙的空間軌跡。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8《楚風漢韻古徐州》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和發跡地。因此,這裡遺存了大量豐富而珍貴的漢代文化精品。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7《封國故都——彭城》
“自古彭城列九州,虎爭龍鬥幾韆鞦”。彭城,這裡指的是江蘇徐州市。 我們常説:一個名字就是一段歷史,彭城這個歷史名稱,就曾記錄了一段徐州作為古都的崢嶸歲月。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6《通州往事》(下)
通州,北京東部的一個區,大片的平原一望無余。但是,在遙遠的年代,這裡卻存在著巨大的水域,以至於水面竟覆蓋了它的大部分區域。
(編導:藍強 攝像:大年)
2004.10.25《通州往事》(上)
通州,北京東部的一個區,大片的平原一望無余。但是,在遙遠的年代,這裡卻存在著巨大的水域,以至於水面竟覆蓋了它的大部分區域。
(編導:藍強 攝像:大年)
2004.10.23《婺源——美麗的鄉村》(下)
這是一片位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丘陵山區,青山秀水間的灰墻黛瓦、水口人家和宗祠戲臺讓人仿若走進了古徽州。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四通八達的巷勾勒出中國這片最美麗的村落。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2《婺源——美麗的鄉村》(上)
這是一片位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丘陵山區,青山秀水間的灰墻黛瓦、水口人家和宗祠戲臺讓人仿若走進了古徽州。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四通八達的巷勾勒出中國這片最美麗的村落。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1《婺源——源出徽州》
江西省的婺源歷史上一直屬於古代徽州,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這裡散佈在山間田野的各個徽派古村落,它們周邊大都有河流將其輕輕包圍,同時也成就了婺源便利的水路交通。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10.20《刀郎人樂園》
東烏珠穆沁旗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側,面積這種載歌載舞的場面人們在新疆,在天山南麓,維吾爾鄉村的田間地頭、葡萄架下經常可以看到,尤其是在麥蓋提,這個人稱自己是“刀郎人”的歌舞之鄉。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0.19《青色草原——博爾塔拉》(下)
公元1225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大業之後,開始分封疆土。他把今天新疆準噶爾盆地西部邊緣一片水草豐美的原野封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臺,從此,這片青色的草原開始出現在元代歷史的記載之中,這個地方叫博爾塔拉。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0.18《青色草原——博爾塔拉》(上)
公元1225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大業之後,開始分封疆土。他把今天新疆準噶爾盆地西部邊緣一片水草豐美的原野封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臺,從此,這片青色的草原開始出現在元代歷史的記載之中,這個地方叫博爾塔拉。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0.16《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地處中原的魏國首先強盛起來,東征西伐。公元前354年,魏軍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趙有同盟之約,齊必須救趙。
(編導:李銘 攝像:關利華)
2004.10.15《甜瓜之鄉——伽師》
在新疆的西南部,喀什地區,有一個叫伽師的地方。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聞名,而讓這裡出名的,當屬新疆最好的甜瓜品種之一---伽師甜瓜了。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10.14《正鑲白旗——綠色的守護者》
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位於錫林郭勒草原的西南部,由於與沙塵暴源區渾善達克沙地相接,這裡一直是阻礙沙地向南蔓延的一道堅強的屏障,多年來當地的人們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固守著沙地邊緣的一方綠色。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10.13《美麗的草原——東烏珠穆沁旗》
東烏珠穆沁旗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側,面積47328平方公里,比瑞士的國土面積還要大。而其中40061平方公里為草牧場。境內有烏拉蓋河向西南形成的30000萬平方公里的濕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裡隨處可見。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10.12《北疆邊城——滿洲裏》(下)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們曾把沿海和內陸邊疆比作是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的兩條巨龍,深圳是南線上的明珠,而能與之媲美的北方經濟開放前沿,則要數呼倫貝爾草原上,有著“亞洲之窗”美譽的滿洲裏了。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10.11《北疆邊城——滿洲裏》(上)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們曾把沿海和內陸邊疆比作是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的兩條巨龍,深圳是南線上的明珠,而能與之媲美的北方經濟開放前沿,則要數呼倫貝爾草原上,有著“亞洲之窗”美譽的滿洲裏了。
(編導:孟芳 攝像:劉海艦)
2004.9.24《皖北古茶鎮——臨渙》
我國有很多因茶而知名的地方,它們大多數都是因為當地生産優質茶葉的緣故。然而,地處安徽淮北的這座小鎮,雖然不産茶葉,卻也是皖北一帶聲名遠揚的茶鎮。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9.23《因煤而生——淮北》
一座城市,有的依山而名,有的傍水而生。安徽淮北,卻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它的名稱出現至今只有短短三十三年時間,然而,這座城市的歷史,從遠古建城開始卻已有幾千載。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9.22《乾隆下江南》(下)
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著便裝的乾隆爺帶著一幹心腹,沿著杏花微雨的江岸前行。不遠處,小店隱隱酒旗高挑……這是戲説乾隆裏最常見的場景之一。而歷史上的乾隆是這樣麼?他的六下江南所為何事呢?
(編導:褚紅霞)
2004.9.21《乾隆下江南》(上)
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著便裝的乾隆爺帶著一幹心腹,沿著杏花微雨的江岸前行。不遠處,小店隱隱酒旗高挑……這是戲説乾隆裏最常見的場景之一。而歷史上的乾隆是這樣麼?他的六下江南所為何事呢?
(編導:褚紅霞)
2004.9.20《千古龍飛地——沛縣》
沛縣,這個名稱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出現在我國地圖上,距今已有近2300年曆史。歷史上,這裡不僅走出過漢高祖劉邦,而且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所在地,因而享有“千古龍飛地”的美譽。
(編導:朱華 攝像:關利華)
2004.9.18《鹽都自貢》
自貢的採鹽歷史非常悠久,最遲在南北朝時期,這裡便開始開鑿鹽井了,自貢這個名字就是由當地兩大鹽井(自流井、貢井)的首字合併而成的。
(編導:李達)
2004.9.17《延安——紅色聖地》
打開延安的城市地圖你可以發現,延安城處在群山環抱之中,風景秀麗幾座大山分別從城市的東、西、北三面環繞在城市的周圍。山上一些當年中央紅軍遺留下來的舊址,給這些原本青翠的大山涂上了一層紅色的歷史印記。
(編導:吳向東)
2004.9.16《延安——南泥灣》
《南泥灣》這首動聽的陜北民歌,真實地唱出了南泥灣的變遷在南泥灣改造中誕生的南泥灣精神,激勵鼓舞了中國幾代人。
(編導:吳向東)
2004.9.15《延安——梅花五城》
延安素有 “寶塔鐘聲三川聞”、“五城三山繞城桓”之説,這裡所説的三川是指位於城南的東川河、南川河和西川河三處河谷。三山是指位於城周的鳳凰山、清涼山和寶塔山,而五城則是指延安市內曾有過的五座城池共處一地的局面。
(編導:吳向東)
2004.9.14《延安——塞北咽喉》
有歷史記載的每個朝代,都沒有把延安作為一般的偏遠小鎮,這不僅是由於延安的地勢險要,而且還因為延安處在西部和北方各民族混居交界的地帶。在這裡曾發生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戰役。
(編導:吳向東)
2004.9.13《延安——水育山城》
曲曲綿綿的延河其實是除寶塔山以外,延安的另一個標誌,她並不具有她最終要納入的黃河那樣具有桀驁不遜,經常肆虐的個性,素以平緩柔順著稱,延安也是以“延河水平靜安寧”而得名。
(編導:吳向東)
2004.9.10《千里荔枝路》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年,唐玄宗為了讓楊玉環吃到新鮮的荔枝,下令從荔枝産地修一條專驛直通長安。但是,這條廣為流傳的“荔枝道”到底在哪,卻是史學界爭論的話題。
(編導:褚紅霞)
2004.9.9《從瀾滄江到湄公河》
在青海省玉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境內,有一條特殊的河流從這裡發源,去往青海、西藏、雲南,流經緬旬、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然後注入南海。它的名字有兩——瀾滄江和湄公河。
(編導:褚紅霞)
2004.9.8《京西一溜邊山府》
北京西郊香山、玉泉山一帶,有許多以“府”字命名的地名。如娘娘府、西小府、傑王府等。過去北京有一句老話“一溜邊山府,七十二座墳”,指的就是這一帶。難道當年這裡建有很多王府嗎?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9.7《崑崙奴》
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上元燈節時的長安街頭,人們都爭相帶起一種被稱作崑崙奴的面具。那麼什麼是崑崙奴呢?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9.6《文成公主進藏》
這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攆圖》,它描繪了唐太宗會見松讚幹布派來迎娶文成公主使者時的情景。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在很多文學藝術作品中出現,它被看作是和親外交中最為成功的典範。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9.4《千古文明開涿鹿》
“看100年的中國到上海,看1000年的中國到北京,看2000年的中國到西安,看5000年的中國到涿鹿,”一位現代考古學家曾經這樣評價涿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編導:朱華 攝像:張又鵬)
2004.9.3《昭君出塞》
在長江西陵峽的南岸有一座南國小城——秭歸,而黃河“幾”字形轉彎的塞外漠北屹立著一座青色的城——呼和浩特,這兩座城一南一北因為一個美麗的名字聯絡在一起,她就是王昭君。
(編導:李睿 攝像:秦江紅)
2004.9.2《北京的壇廟(四)——壇廟變遷》
北京的老話中有著九壇八廟的説法,它是指北京城中與皇家直接相關的祭祀場所。但是,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九壇八廟也在歷經著變遷。
(編導:藍強 攝像:大年)
2004.9.1《北京的壇廟——九壇八廟》
明代嘉靖年間修建了天地日月等一系列祭壇,在北京的老話兒中有一個詞,叫做“九壇八廟”。
(編導:藍強 攝像:大年)
2004.8.31《北京的壇廟——嘉靖年代的往事(下)》
王朝時代的神秘祭祀典儀,即便是當年居住在這座都城裏的百姓也從未見過,對於他們和後來的我們而言,九壇八廟,只是史書上的記載和遙遠的傳説……
(編導:藍強 攝像:大年)
2004.8.30《北京的壇廟——嘉靖年代的往事(上)》
王朝時代的神秘祭祀典儀,即便是當年居住在這座都城裏的百姓也從未見過,對於他們和後來的我們而言,九壇八廟,只是史書上的記載和遙遠的傳説……
(編導:藍強 攝像:大年)
2004.8.15《璦琿城的變遷》
浩瀚的黑龍江經過了一千多公里的奔騰咆哮,接納了現今俄羅斯境內的精裏齊江以後江面驟然變得寬闊,在距黑河市下游30公里處有一段長達10里的筆直江段,人們把這段叫做十里長江,在十里長江的坐落一座頗具名氣的北方小鎮——璦琿。
(編導:吳向東)
2004.8.14《抽水蓄能的天荒坪》
在浙江湖州市安吉縣南部的天目山中,有一座山叫天荒坪,每天深夜,山下的水會跑到山頂,淩晨,山上的水又流到山下,一上一下之間,水變成了電。
(編導:郜慶生 攝像:關利華)
2004.8.13《北京的營(下)》
北京地圖上有許多帶“營”字的地名,這與北京是幾朝古都,地理位置又極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關。然而帶“營”的地名數以百計,北京真可以説是“全城皆兵”了。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8.12《北京的營(上)》
北京地圖上有許多帶“營”字的地名,這與北京是幾朝古都,地理位置又極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關。然而帶“營”的地名數以百計,北京真可以説是“全城皆兵”了。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8.11《清江的最後一站——宜都》
宜都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的長江南岸,清江緩緩流過鄂西的八百里山水,在這裡匯入長江。李白詩《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于宜都,形容的便是清江注入長江的情景。
(編導:林子君)
2004.8.10《清江上的三道彩虹》
作為湖北省最大的內河清江,流經恩施、建始、巴東、長陽等10個縣市,在宜都注入長江,水位落差1430米,是橫貫鄂西南暴漲暴跌的一條河流。因此形成了在清江中下游建設“水布埡─隔河岩─高壩洲”三級梯級水電工程的規劃。
(編導:林子君)
2004.8.9《清江——土家族的母親河》
清江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是長江出三峽後的第一條大支流,[圖]起源於重慶與湖北交界處的利川,流經長陽等10個縣市,在宜都注入長江,全長423公里,素有“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畫廊”之稱。
(編導:林子君)
2004.8.8《吉林——江邊船廠》
這個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緊鄰松花江東岸的地方叫阿什哈達,阿什哈達是滿族語,意思是懸崖峭壁,在這些懸崖峭壁上曾刻有文字,文字記載著一段船廠的歷史,因為這裡在幾百年前曾是兩代王朝的造船廠。
(編導、攝像:吳向東 )
2004.8.7《吉林——龍興之地烏拉街》
“大大烏拉街,小小吉林城”,聽到這在吉林市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往往讓初次來到吉林市的人,頗為不解。為什麼今天只有幾萬人的小鎮在吉林人的眼中卻有如此高的地位?
(編導、攝像:吳向東)
2004.8.5《靜靜的轉河》
1924年北京第一輛有軌電車從西直門開出,1959年後變成無軌電車;1984年地鐵從西直門的腳下呼嘯而過,2002年城市輕軌正式開通。越來越多的交通方式將北京城織成一張密密的網,而網中央的轉河已經很少有人提起了。
( 編導:李睿 攝像:關利華)
2004.8.4《山海城市——連雲港》
古典名著《西遊記》描寫的花果山下,有一處“煙霞散彩,日月耀光”的人間仙境,而另一部名著《鏡花緣》中描繪的海中異域仙山也坐落在這裡,這是一座美麗的山海城市。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8.3《連雲港港連雲(下)》
連雲港位於江蘇省東北角,它東臨海州灣,海岸線呈新月型,是典型的港灣型海域。眾多河流由此入海,造就了許多天然的港灣,且有雲臺山為屏障,山環水繞,通達四海,富魚鹽之利,這樣的自然條件如何不造就一個東方大港呢。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8.2《連雲港港連雲(上)》
連雲港位於江蘇省東北角,它東臨海州灣,海岸線呈新月型,是典型的港灣型海域。眾多河流由此入海,造就了許多天然的港灣,且有雲臺山為屏障,山環水繞,通達四海,富魚鹽之利,這樣的自然條件如何不造就一個東方大港呢。
(編導:張目 攝像:關利華)
2004.7.30《北京的門——外城七門(下)》
為了抵禦蒙古騎兵南下侵擾,明朝在定都北京147年後,又在內城的南面加修了外城,外城開有七座城門,與代表皇城文化的內城九門不同,外城七門記錄的是京城百姓生活的故事。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9《北京的門——外城七門(上)》
為了抵禦蒙古騎兵南下侵擾,明朝在定都北京147年後,又在內城的南面加修了外城,外城開有七座城門,與代表皇城文化的內城九門不同,外城七門記錄的是京城百姓生活的故事。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8《北京的門——復興門與建國門》
時代變了,城門的景象也在改變,民國開闢了和平門,時隔11年後,在原來內城的城圈上,又多出了兩個城門。而那時正好是北京城歷史上最屈辱的歲月。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7《北京的門——和平門》
時代變了,人們的衣著變了,思想也變了。原先那以防禦作用為重的城門,在人們眼中變成了只為成全交通便利而開的孔道。於是在宣武門與正陽門之間出現了一個新門,名曰:和平。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6《北京的門——德勝門與安定門》
京師九門中除正陽門外,其餘八門便由八旗分掌。當年如果論及京師九門之最的話,德勝門便是整個京城裏擁有最嚴密防守的城門了。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3《北京的門——東直門與朝陽門》
這些名為“倉”的衚同,過去都是用來存儲糧食、木材的倉庫。它們都在城東的朝陽門與東直門內。朝陽門與東直門是位於內城東側的城門,在京師九門中,它們有“商門”之稱。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2《北京的門——西直門與阜成門 》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西直門較其他門貴氣了許多。 “西直垂柳”是曾經聞名于京城的景觀。而談起阜成門的出名,則與京城人的燒煤有關。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1《北京的門——宣武門與崇文門》
在正陽門的兩側,是宣武門與崇文門,當年老百姓把這三門放在一起,稱作“前三門”。説起“前三門”,那代表的就是整個北京城裏最繁華和熱鬧的地方了。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20《北京的門——正陽門的記憶(下)》
影像這種現代化的記錄手段,使人們看到了百餘年前的北京城,跟隨著鏡頭的焦點我們把目光投注到正陽門這個匯聚了最多關注的地方。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19《北京的門——正陽門的記憶(上)》
影像這種現代化的記錄手段,使人們看到了百餘年前的北京城,跟隨著鏡頭的焦點我們把目光投注到正陽門這個匯聚了最多關注的地方。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16《北京的門——皇城城門(下)》
這些斷壁殘墻是北京的皇城遺址,今天,這些斷斷續續的皇城城墻我們尚能一見,但是鑲嵌在城墻中的皇城城門卻大都僅僅留存于地名之中了。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15《北京的門——皇城城門(上)》
這些斷壁殘墻是北京的皇城遺址,今天,這些斷斷續續的皇城城墻我們尚能一見,但是鑲嵌在城墻中的皇城城門卻大都僅僅留存于地名之中了。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14《北京的門——奪門之變》
在北京城的歷史上,朱祁鎮算得上是個與京師城門關係最密切的皇帝了。他當上皇帝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規模地擴建城門建築。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13《北京的門——打開宮門》
由重重城圈包圍著的紫禁城,一直是整個北京城裏最受注目的地方,當宮城的大門被打開,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令人探詢不盡的秘密。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12《北京的門——內九外七皇城四》
説起北京的城門,老北京人都會首先説這樣一句話:“內九外七皇城四”。它告訴人們的就是在這重重的城圈上,到底開闢了多少個門。
(編導:孟芳 攝像:張又鵬)
2004.7.9《河東尋古——曾經的繁華》
河東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文明發育較早,歷史上還著實火火地熱鬧了一段時間。
(編導:郜慶生)
2004.7.8《河東尋古——蒲津渡》
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永濟的黃河東岸,挖出四頭龐大的鐵牛,由此確定這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渡。
(編導:郜慶生)
2004.7.7《河東尋古——運城鹽池》
春秋時期,有一個魯國的窮人,因經商販運迅速致富,成為與陶朱公范蠡齊名的巨商,他叫猗頓,他所販運的就是運城鹽池的鹽。
(編導:郜慶生)
2004.7.6《河東尋古——舜帝故里》
《竹書記年》因埋于地下而躲過秦始皇焚書之劫,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舜帝時代的信息。
(編導:郜慶生)
2004.7.5《河東尋古——三皇五帝到如今》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是中國人對自己歷史最簡單的概括。位居五帝之首的黃帝就曾長期活動在黃河東岸被稱為河東的地區。
(編導:郜慶生)
2004.6.25《漫漫秦時路——巡狩天下》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一名出色的旅行家。中年後的秦始皇馬不停蹄的進行了5次遠遊,足跡遍佈今天中國的十多個省,行程近萬里。
(編導:褚紅霞)
2004.6.24《漫漫秦時路——路達四方》
一次東巡中,秦始皇的車隊被一條河水擋住了去路。帝國交通的不便讓秦始皇深感,築路是統一天下後一件極其緊迫的事情。
(編導:褚紅霞)
2004.6.23《漫漫秦時路——大咸陽》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將秦的東門由黃河延伸到上朐,並以咸陽和東門為中軸線規劃新版圖。值得詫異的是,這二地相差約900公里,但基本成一直線。然而,更令世人驚訝的,還是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
(編導:褚紅霞)
2004.6.22《漫漫秦時路——南征百越》
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後,戎馬一生的秦始皇將目光轉向嶺南,這裡山高林密,峽谷險峻,五嶺形成了一道與中原隔絕的天然屏障。鬥志昂揚的秦始皇該如何征服這片土地呢?
(編導:褚紅霞)
2004.6.21《漫漫秦時路——萬里長城》
長城是一串地理的珠鏈,從海邊綿延到荒漠,橫跨了二十個經度。長城也是一條歷史的珠鏈,從春秋戰國一直纏繞至今,貫穿了二十多個世紀。
(編導:褚紅霞)
2004.6.18《漫漫秦時路——北擊匈奴》
公元前215年,一位叫盧生的方士獻給秦始皇一本天書讓秦始皇大驚失色,他為免除後患,他命令30萬秦軍北伐。
(編導:褚紅霞)
2004.6.17《漫漫秦時路——滅六國》
公元前238年, 22歲的嬴政將親自主持秦國的政務。他的王冠比其他國君的王冠多了三旒,即十二旒。這是一種只有天子才能佩帶的王冠,年輕的秦王借此宣告:他要號令天下諸侯。
(編導:褚紅霞)
2004.6.16《漫漫秦時路——亡趙》
歷史上,秦趙之間堪稱天險重重距離遙遠。從秦國的河西高原東出,洶湧南下的黃河就是難以逾越的第一天險。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這些天險的重重庇護之下。
(編導:褚紅霞)
2004.6.15《漫漫秦時路——收韓(下)》
公元前266年,一個叫范雎的人來到秦國。儘管這個人手無縛雞之力,但卻使韓國陷入了滅亡的境地。秦國和韓國地形犬牙交錯,是秦國的心腹大患。
(編導:褚紅霞 攝像:王楠)
2004.6.14《漫漫秦時路——收韓(上)》
公元前266年,一個叫范雎的人來到秦國。儘管這個人手無縛雞之力,但卻使韓國陷入了滅亡的境地。秦國和韓國地形犬牙交錯,是秦國的心腹大患。
(編導:褚紅霞 攝像:王楠)
2004.6.11《屈辱的記憶——客郵》
這是北京東交民巷裏的一座建築,看起來很平常的房子,但在它的外墻上,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塊牌子,上面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道出了我國郵政史上一段屈辱的記憶。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6.10《話説民郵—北京的民信局(下)》
民信局這種私營通信組織,自明朝開始出現後,大大方便了民間的通信活動,它曾經盛極一時,但又最終衰落。作為明清兩朝的都城,北京就親眼目睹了這裡民信局的興衰歷程。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6.9《話説民郵—北京的民信局(上)》
民信局這種私營通信組織,自明朝開始出現後,大大方便了民間的通信活動,它曾經盛極一時,但又最終衰落。作為明清兩朝的都城,北京就親眼目睹了這裡民信局的興衰歷程。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6.8《話説民郵—民信局的出現(下)》
在我國古代,普通百姓之間傳遞書信十分困難,通常只能靠託人捎帶,可是輾轉傳遞,不僅速度緩慢,而且容易遺失。這種狀況直到明朝出現了專門的民間通信機構之後,才有了根本的改善。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6.7《話説民郵—民信局的出現(上)》
在我國古代,普通百姓之間傳遞書信十分困難,通常只能靠託人捎帶,可是輾轉傳遞,不僅速度緩慢,而且容易遺失。這種狀況直到明朝出現了專門的民間通信機構之後,才有了根本的改善。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6.4《話説民郵……鴻雁傳書(下)》
現在人們説起書信往來,常常會用“鴻雁傳書”來形容,可為什麼這樣説呢?追溯這個詞句的源頭,我們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朝。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6.3《話説民郵……鴻雁傳書(上)》
現在人們説起書信往來,常常會用“鴻雁傳書”來形容,可為什麼這樣説呢?追溯這個詞句的源頭,我們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朝。
(編導:李達 攝像:張又鵬)
2004.6.2《貴州建省》
“貴州”的名稱最早出現于宋代。然而這一名稱所涵蓋的地域卻一直分屬湖廣、四川和雲南3個行省管轄,三省都把它當成遙遠的邊地,任由大小土司以領主制世襲統治。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6.1《硝煙散盡話屯堡(七)》
發生在600年前從內地遷往貴州的移民潮,是貴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官方集團移民。那些千里跋涉走進貴州叢山的普通士卒、商賈、農民們沒有想到,他們的集團行為,不僅為明帝國的江山社稷穩住了很關鍵的一處陣腳,他們的創業,更在無意中改寫了貴州的歷史。。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5.31《硝煙散盡話屯堡(六)》
現在在距安順二十余公里的雲鷲峰周圍,分佈著八個典型的屯堡村寨。它們是:洞口寨、本寨、雲山屯、章家莊、吳屯、竹林村、小三寨和雷屯。這八個村寨扼守著當年明軍進入安順的必經之路,它們就是著名的“雲峰八寨” 。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5.28《硝煙散盡話屯堡(五)》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進入貴州的外省商人,就是踏著屯堡人祖先的腳印到來的。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5.27《硝煙散盡話屯堡(四)》
明朝進軍貴州後,實行軍屯制度。同時,也強迫大批內地破産的流民和平民遷往貴州。遷入的平民,按照給予的土地,劃分區域管理,成為“民屯”,也被稱作“調北填南”。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5.26《硝煙散盡話屯堡(三)》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鞏固邊陲,將二十萬大軍和一百多萬移民發配貴州屯田。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稱為屯堡,這些移民也被稱為屯堡人,是他們改變了貴州的歷史進程。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5.25《硝煙散盡話屯堡(二)》
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屯駐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佈防,建立衛所,按照明軍的編制駐紮下來。這一軍事行動被稱作“調北征南”。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5.24《硝煙散盡話屯堡(一)》
普定是貴州省安順市的舊稱,元朝已經有了“貴州”這一地域名稱,但不是一個獨立的省。直到清康熙10年,才由“安順”取代“普定”成為這一地區的名稱。
(編導:張又鵬 攝像:張又鵬)
2004.05.17《走進天津港》
在渤海灣巨大C型的最西端,一個海港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這就是天津港。作為華北和中西部地區最近的入海口,這裡的港口建設始終沒有停歇。
2004.05.18《走進天津港》
在渤海灣巨大C型的最西端,一個海港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這就是天津港。作為華北和中西部地區最近的入海口,這裡的港口建設始終沒有停歇。
2004.05.19《獨孤成城——雞鳴驛(上)》
這是國家郵政總局1995年發行的一套《古代驛站》特種郵票,右邊這張郵票上的古城樓,就是現今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驛站遺址——河北省雞鳴山驛站。
2004.05.20《獨孤成城——雞鳴驛(中)》
這是國家郵政總局1995年發行的一套《古代驛站》特種郵票,右邊這張郵票上的古城樓,就是現今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驛站遺址——河北省雞鳴山驛站。
2004.05.21《獨孤成城——雞鳴驛(下)》
這是國家郵政總局1995年發行的一套《古代驛站》特種郵票,右邊這張郵票上的古城樓,就是現今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驛站遺址——河北省雞鳴山驛站。
2004.01.15《跨越杭州灣》下
杭州灣,這個舉世無雙的喇叭口,令上海和寧波隔海相望——兩地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而實際交通卻達400余公里。2003年6月8日,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動工後,寧波和上海將一橋相連。更重要的是,它將改變整個長三角的城市經濟格局。
2004.01.14《跨越杭州灣》上
杭州灣,這個舉世無雙的喇叭口,令上海和寧波隔海相望——兩地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而實際交通卻達400余公里。2003年6月8日,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動工後,寧波和上海將一橋相連。更重要的是,它將改變整個長三角的城市經濟格局。
2004.01.13《一橋飛架珠港澳》下
潮起潮落的珠港澳大橋終於走到了一個轉捩點。如果一切順利,大橋有望在2004年開工建設。這是一座意義非凡的大橋,它將橫跨東西,連貫三地,珠海,香港,澳門這三個經濟發展的黃金地帶由此連接成一體,演變為一個穩固的大珠三角經濟圈。
2004.01.12《一橋飛架珠港澳》上
潮起潮落的珠港澳大橋終於走到了一個轉捩點。如果一切順利,大橋有望在2004年開工建設。這是一座意義非凡的大橋,它將橫跨東西,連貫三地,珠海,香港,澳門這三個經濟發展的黃金地帶由此連接成一體,演變為一個穩固的大珠三角經濟圈。
2004.01.09《大地雕塑——元陽梯田》
元陽是哀牢山區的一個縣,大約公元前3世紀,哈尼族的祖先從青藏高原遷徙到這裡,他們經過長期的生産實踐,借助哀牢山區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一種新的耕作方式——梯田農業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