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北京的門——正陽門的記憶》(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9日 10:43)

  影像這種現代化的記錄手段,使人們看到了百餘年前的北京城,跟隨著鏡頭的焦點我們把目光投注到正陽門這個匯聚了最多關注的地方。作為今天北京城裏僅存的一座有著完整城樓和箭樓的城門。它的存在是幸運的也是必然。一切都緣于它建在了一個北京城最特殊的位置上。

  對於前門大街上的這兩座城樓建築,很多人都會産生這樣的疑問:它們哪個是正陽門,哪個是前門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當年內城城門的結構。從這張數字還原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內城的城門很像是一個小城圈,它包括了一個巨大的甕城,裏面有空場兒,南面是箭樓,北面是城樓。甕城上設有閘樓,進出城門的行人走的是開在閘樓下的門洞。在甕城內一般設有兩座小廟,東為觀音廟,西為關帝廟。最外面的箭樓下一般是不開門洞的,樓上設有許多用來朝外射箭、打炮的窗口,使城門更加易守難攻。所以,城門是一組防禦建築的總稱,並不單單指某一座建築。也就是説今天這兩座建築都是正陽門,南面的是箭樓,北面的是城樓。

  而大前門則是對正陽門的別稱,由於正陽門位於皇城的正前方,所以人們稱它為前門,相應地人們也稱地安門為後門。

  在沒有加築北京外城前,正陽門便是整個京城的南大門,根據古禮,正陽門的作用就是用來體現皇權的威嚴。當時只有在它的箭樓下才開有門洞,那是只為皇帝一人而開的門,平時緊閉,百姓進出只能走兩側的閘門。正陽門形制上比其他城門高出許多,在它的名字中,“正”代表了它是京城的正門,而“陽”則是天之大數代表了皇帝。

  “1610年 明萬曆三十八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從上到下,一行行顯出,配合解説,到1900清光緒二十六年閃爍)

  歷史上,正陽門除了是北京城裏最高的城門外,也是個遇到火災最多的地方,它曾多次被重修或重建。1900年,正陽門上燃起了它有史以來最炙熱的火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們在天壇架起了大炮,炮火中正陽門變得殘破不堪。

  1901年當逃往西安避難的慈禧、光緒返回北京時,為了顧及大清國的門面,留守的大臣靈機一動,在殘破的正陽門城樓上搭起了一座紙做的牌樓。這一舉動曾轟動京城。然而紙牌樓是不能充當門面,所以在光緒二十六年的時候又重修了正陽門。我們現在看到正陽門就是在那時修建的。不過由於當時正陽門的圖紙與城樓一起被燒燬了,所以現在的正陽門是仿傚永定門重修的。形制變了,正陽門所起到的象徵作用也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消失了。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