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亙古北大荒(下)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2日 15:43)

  在黑龍江省東部,一條低矮的完達山脈,挑著南北兩大濕地。南部是穆棱河、興凱湖濕地,北部是三江平原濕地。多少年來,人們用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字來稱呼這片廣袤土地,這裡就是北大荒。

  北大荒是一片遼闊而又神奇的大地,這裡山林密布,被譽為東疆林海;這裡有大片的原生濕地,是著名的東北亞侯鳥遷徙通道;這裡土地肥沃,當地人形象地説插根車轅就可以長出一輛馬車。只有走進北大荒,才能領略它的氣魄與神秘,但這是一條充滿艱辛危險的路。

  在撓力河中游,由於河水漫流,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沼澤,野草叢生。每年春夏季節,從南方歸來的大雁就來到這裡作窩孵卵,野草叢中到處都是大雁的窩,農懇戰士就給這裡起名叫雁窩島。開發雁窩島是開發北大荒的一場關鍵之戰。農懇戰士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沼澤中疏通河道,修建水庫,排除積水。如今雁窩島已經成為全國地圖上標示顯著的旅遊地名。

  與雁窩島一樣,打開今天的地圖,原來幾乎一片空白的北大荒,佈滿了以軍懇農場命名的地名,像一顆顆珍珠撒落在這片大地上。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中,北大荒又敞開胸懷接納了50多萬青年學生。儘管後來這些人大部分返回了內地,仍有兩萬多人留在了這裡,還有近千名知識青年長眠在這片大地上,成了永遠的北大荒人。

  今天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産基地。有人説黑龍江省的版圖像一隻振翅欲飛的天鵝,北大荒就是天鵝在這方寶地上孵下的卵。

  隨著時代的發展,北大荒已從單純開發變為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原來的林場已由採伐轉為育林,保護區的土地正在退還為濕地,已開發的農田也變成了綠色食品種植基地。

  在北大荒的南部和西部邊緣,建有現代化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鐵路與公路包圍之中,南部是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部是三江平原濕地和撫遠三角洲。疾馳的列車仿佛也不願驚擾這片大地,遠遠地繞道而過。

  北大荒當年那種“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砂鍋裏”的原始場面已經成為歷史,但大片的原生濕地與點綴其間的良田沃野交相輝映,也別有情趣,成了祖國既神奇又美麗富饒的東疆。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