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尋古??採珠之地蚌埠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0日 13:42)
淮河是我國南北的自然分界線,它發源於河南桐柏山,一路向東蜿蜒,經過洪澤湖後入長江達黃海。而蚌埠港是淮河第一大港,地跨淮河兩岸的蚌埠市因自古盛産河蚌而得名。史載“蚌埠”乃古代採珠之地,所以又被稱為“珍珠城”。
這樣一個採珠之地,長期以來,卻一直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甚至它的得名從何年而來都無從考究。直到公元1368年,淮河岸邊的鳳陽城出了個朱皇帝,情況才有所改觀。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在家鄉鳳陽建中都城,設鳳陽府,一時間,鳳陽繁盛起來。而作為鳳陽府邊陲小鎮的蚌埠,因緊鄰淮河,水陸便利也漸漸喧鬧了起來。水上白帆點點、岸上桅桿林立,寫就了當年蚌埠集的淮上風情,此時的蚌埠集就是如今的淮河北岸的小蚌埠鎮
淮河越過蚌埠這個小集鎮,繼續蜿蜒東流,淮河下游的蘇北地區因為濱臨東海,灘塗廣闊,孕育了豐富的海鹽資源。從西漢起,淮河下游的淮安、鹽城人就開始利用海水曬鹽,所産的鹽統稱淮鹽。明清兩代,大量來自皖南的“新安賈客”通過壟斷淮鹽的經營而富庶起來,形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商。不過徽商們並沒有帶動蚌埠的發展,因為鹽運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運河,他們沿著大運河一路將淮鹽運到了揚州,迅速成就了揚州幾百年的盛世繁華。
1831年,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陶澍革除淮鹽積弊,改行"票法",靠鹽業專利發跡的徽商開始衰敗,揚州不再是淮鹽運輸的中心。淮河相對便宜的運輸,使得鹽商開始在蚌埠引岸,船幫逐漸在淮河上興起。船幫帶來了商人們,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喧鬧。各種商鋪、茶館、米肆沿著淮河南岸慢慢鋪展開來,逐步形成了今天蚌埠市區的基本格局。
1912年是蚌埠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1月1日,津浦鐵路全線通車,這條北接天津,南達南京浦口的鐵路在蚌埠和淮河交匯。原本因為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而水運便利的蚌埠又有了得天獨厚的陸路交通。此後津浦鐵路繼續向南北延伸,形成我國貫穿南北的大動脈?京滬鐵路。蚌埠一下擁有了成為南北東西交通重要樞紐的所有條件。
今天的蚌埠終於成為我國交通地圖上不可或缺的點位。往來的船隻和過往的火車讓人們不由忘卻往日的那個漁村古渡,只有蚌埠這個名字真實記錄了這座城市因淮河而生的歷史。
責編:王云云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