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有一部古書叫《列子》,《列子》中有一篇名為《愚公移山》的寓言,講的是愚公不畏艱難率領子孫移石搬山的故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的一篇同名文章讓這個寓言家喻戶曉。那麼,愚公是哪人?他要移的又是哪座山呢?
| |
讓我們先來勾勒一下先秦時期的地圖。上古的時候,人們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地圖上標出即可,解説詞可以不念),位於今天華北平原一帶的冀州和黃河下游的豫州是當時人們活動的主要地域。 相傳,在冀州的南部,今天河南孟縣的北邊,橫亙着兩座高聳雲端的大山,一座名為太行山,另一座叫做王屋山。 王屋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主峰天壇山海拔1375米。詩人李白曾留下“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的詩句,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在王屋山設壇祭天,連炎帝戰蚩尤實現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因此王屋山便有了“天下第一祭壇”的炫目光環。 王屋山腳下有一個叫燕婆洼的村子(注意:村子應該是在山的北邊),村裏住着個叫呂三太的老頭。一輩子出門見山的日子讓這個年逾九十的老人家心有不甘。大山阻塞交通,出入不便,總要繞道而行。於是老人召集全家,商量搬開大山,讓道路能夠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和漢水沿岸,也就是今天的南陽、襄樊地區。 這一建議得到了全族人的支持,於是浩浩蕩蕩的搬山工程開始了,人們不分寒暑掘土鑿石,而挖出來的土石被運到了遙遠的渤海之濱,一年只能往返一回運送土石,工程進度非常緩慢。然而,老漢堅信,只要鍥而不捨,子子孫孫,終能如願,這樣愚公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上天派兩個大力神背走了冀州之南的這兩座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從此太行山和王屋山就坐落在了今天的位置。 其實,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翻越崇山峻嶺何其艱難,人們這才有了移石搬山的幻想。縱貫南北的太行山及其餘脈一路向西與王屋山、中條山連在一起,屏蔽般阻隔了山西通往中原的道路,往來於太行山兩側依賴於山間谷道,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從王屋山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愚公在天有靈,他老人家若想到汾河一游,怕是再也不用搬山了。 當然,愚公執着移山,為了一種不妥協的精神,以集結子子孫孫的決心,感天動地。世代以來,“愚公移山”被用來作為一種激勵,以使人們從中汲取一種做事要有毅力、不怕困難的精神力量。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