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尋古——運城鹽池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5日 09:50)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後,匯納百川,一路奔騰。在山西陜西兩省間,由北向南,穿過壺口,躍過龍門,突然掉頭東去,奔流入海。這個急轉彎三角地帶的運城市,因位於黃河東岸被稱為河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舞臺。
春秋時期,有一個魯國的窮人,因經商販運迅速致富,成為與范蠡、陶朱公齊名的巨商,他叫猗頓,他所販運的就是運城鹽池的鹽。
(圖)山西南部的運城盆地,北有呂梁心,南有中條山,四週山上的水匯聚到盆地中央後,經過陽光的暴曬,和來自中條山的乾燥南風的吹拂,結晶成鹽,形成了一個封閉型天然內陸鹽湖。
鹽是人類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上古時代,人們還不懂得從海水中曬鹽,也不會從地下鹽井中挖鹽,這個天然鹽池就成為我們遠古祖先,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
黃帝與繭尤大戰於鹽池旁邊的阪泉,是否為了爭奪鹽,我們不敢肯定。(圖)但隨後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區,很可能與鹽池這個天然資源有關。再以後的夏都陽城(登封)、商都殷(安陽)、西周都鎬(西安)、東周都洛邑(洛陽),都位於河東鹽池的消費範圍。也似乎在證明着古稱河東的這塊土地,因為有鹽池之利,成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鹽與鐵是國家嚴格管理的兩種産品,運城鹽池就成為歷代統治者特別關注的地方。據説舜帝曾在鹽池邊撫琴彈唱《南風歌》:從中條山吹來的和熏南風啊,可以解除百姓的煩憂;南風適時地吹來啊,可以給百姓增加財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現在鹽池邊還有一座建於唐代以前的池神廟,巍峨的三座大殿並排而立,分別供奉鹽池神,太陽神和風神。
為了加強對鹽池的管理,唐代時就在鹽池周圍建了一道壕籬,嚴禁盜竊池鹽。宋代時看護鹽池的官兵有100多人。(圖)明代更在鹽池周圍修築了堅固的禁墻,高4米,禁墻外開有供官兵巡邏用的馬道,墻內挖有壕溝,用來排水和防護。方圓100多平方公里的鹽池,只開設了東西中三個門。明朝政府每年從河東鹽池獲得的利潤,相當於全國鹽利收入的1/3。
鹽池的存在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繁榮,經營鹽業的商號雲集於市,運輸食鹽的車馬絡繹不絕。(圖)原來鹽池北邊一個名叫路村的小村莊,也由於鹽業興盛,運銷人員和管理機構逐漸增多,發展成一個新的城市,以運銷食鹽為名,稱為運城市。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