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水邊的城??濟寧(上)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4日 09:30)

  濟寧是個被水簇擁著的城市,河流與湖泊給了他生命的力量,也彰顯著水與這座城市之間那種難解的緣分。

  八百多年前,在古濟水流域的山東巨野發生了一次罕見的水災,使得設置在這裡的濟州衙門被迫遷移到東面地勢較高的任城,此後雖然這一帶的水患依舊頻繁,但濟州憑藉著地理優勢,始終能保一方安寧,於是在一百多年後的元朝,“濟寧”便成了這裡的新地名。

  此時的濟寧,雖然有了好聽的名字,但他還只是個一般的城鎮。如果不是京杭大運河的開挖,濟寧也許就永遠是個安寧的小城了。

  忽必烈建都北京以後,為了達到南糧北運的目的,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開挖了一條由濟寧向北至東平的“濟州河”,隨後又挖了一條東平至臨清的 “會通河”。

  這兩條人工河的竣工,標誌著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濟寧則是這條黃金水道的至高點,城北的南旺號稱運河“屋脊”,海拔高度為39米,比北部的臨清和南部的沛縣高出30多米,突出的地勢讓濟寧河段的水源嚴重不足,遇到乾旱就會變成有河無水。

  人們為了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在兗州立水壩約束泗水西流,于寧陽以北立水閘導汶水入?河,使二水匯入濟寧城南的南陽湖,此後,又陸續修建了十幾座水閘、水壩,調節水勢,保證了運河暢通。因此,濟寧河段也被稱為閘河。

  有大運河從腳下流過,本來平凡的小城濟寧也便沾了水的風脈,逐步走向繁榮。

  到明代中葉,濟寧就已發展成一個“車馬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的繁榮商業城市,同時還是運河管理中心和魯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僅城區的定居人口就已不下數萬家,約10萬人。而從各地前來做生意的人也有幾萬家,州城內外、運河兩岸,客棧、店舖林立,百業興盛,市場繁榮。

  濟寧的商人們十分精明,當時有句順口溜説:“南京到北京,沒有懷慶精;懷慶到濟寧,一精也不精。”道出了在幾百年經商活動中濟寧人煉就的那種靈巧、機警、敏銳的經商氣質。在他們的努力下,濟寧城各行業一年的營業額高達白銀上億兩,是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33座工商業大城市之一。

  一條運河徹底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命運,濟寧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顯赫,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座水邊的城市,在一片波光盪漾中編織出了一個繁華的夢境。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