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金田起義(下)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5日 14:00)


  1851年的一天,大清國統治下的廣西,一個偏僻的小村鎮,一群頭纏粗布巾的人聚集在一起,歷數着清王朝的腐敗和他們“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理想。他們與眾不同的裝束,與帝王統治格格不入的理論,預示着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暴的到來。

  金田,廣西中部的一個小村子,在剛剛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發源地後,清軍調集了湖南、貴州等幾省兵力向金田撲來。大兵壓境,剛剛放下手中農具而成為太平軍的將士們將如何抵抗呢?

  為了鼓舞剛剛揭竿而起的義軍士氣,自稱“上帝兒子”的洪秀全,在誓師大會上説:現在造反的時機到了,萬能的上帝在犀牛潭為我們準備了造反的武器。半信半疑的信徒排幹了犀牛潭的水,果然在潭底裏獲得刀、槍、戟等數千件各種武器,一時間群情激昂,士氣高漲。其實武器是洪秀全等人事先打造好扔進水潭裏的。

  犀牛潭裏武器的打造人就是後來成為太平天國北王的韋昌輝,他是土生土長的金田人,是村裏比較富有的小財主。韋昌輝將全部家産獻出,並在家裏設十二座打鐵爐日夜打制武器。又將武器涂上桐油,密藏於犀牛潭中。起義初期,韋家就成了太平軍的大本營。


  起義後,太平軍東出江口。江口就是金田東邊,潯江北岸水路交通便捷的大湟江口,洪秀全將指揮部就設在這裡。面對咄咄逼人的清軍,太平軍以潯江和周圍山地為依託,兩次重創清軍,大大鼓舞了起義初期的太平軍將士。

  為補充給養,太平軍又回撤金田,經紫荊山,過東鄉,轉戰武宣,象州,連敗清軍。在東鄉洪秀全被正式推舉為天王,並建立了初期的軍事制度。

  經過幾個月的轉戰,太平軍面臨武器糧食短缺的困境,又一次回師紫荊山 。紫荊山位於金田的西北面,雄關四伏、隘口連環,它西連武宣、象州,北通金秀,東出平南,是潯洲、柳州、梧州三府的交通要衝。加之林密路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的西王蕭朝貴等人均來自紫荊山,可以説紫荊山是太平軍在金田起義時的大後方。

  這裡叫風門坳(澳),是進入紫荊山的必經之地。因風大和早晚風向時常變化而得名。傳説太平軍在此利用突變的大風大敗清軍。而在平靜的水面下,的確掩蓋着一處古戰場。太平軍和清軍為爭奪風門坳數次激戰,隆隆炮聲,人喊馬嘶仿佛依然回蕩在山谷裏。

  在激戰風門坳後,太平軍成功突圍,離開了他們起義的地方-金田。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正在等待他們,一場席捲半個中國,歷經十四年的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

責編:王云云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