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邊城——滿洲裏(上)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0日 14:52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們曾把沿海和內陸邊疆比作是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的兩條巨龍,深圳是南線上的明珠,而能與之媲美的北方經濟開放前沿,則要數呼倫貝爾草原上,有著“亞洲之窗”美譽的滿洲裏了。
第一次來到滿洲裏的人都會想先來這裡看一看,國門是國家尊嚴的象徵,也是出入境的門戶。中俄兩國的國門比鄰而立,國門下是貫通兩國的鐵路。國門旁樹立的第41號界碑則清楚地告訴人們,這裡已經是中俄兩國的交界地了。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裏至今已有了百年的歷史。
滿洲裏位於我國東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的西部,北與俄羅斯水陸接壤。根據考古發現,滿洲裏地區曾是呼倫貝爾草原最早的先民——“扎賚諾爾人”棲息的故鄉。豐沛的水草使這裡成為了孕育北方遊牧文化的搖籃。直到十七世紀末,這裡一直是北方牧人放牧最好的草場。
1689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劃分了當時中俄兩國的東部邊界,規定額爾古納河東岸為中國領土,西岸屬俄羅斯國。於是中俄雙方都在邊界設立哨所,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這片千里草場才有了人煙。
為了加強邊防,清政府將大興安嶺東麓牧區近4000人遷往滿洲裏地區居住,今天在這座記錄著滿洲裏發展歷程的墻壁上,我們還能看到當年來自山西、北京等地的旅蒙商人在此經商的情景。
當時這裡曾經有一處旺盛的泉水,稱“霍勒金布拉格”。中俄兩國的邊貿商人都喜歡集中在這裡進行貿易,久而久之,人們便稱這個地方為“霍勒金布拉格”。這樣的邊疆自由貿易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1897年,通過《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俄國取得了在中國修築“東清鐵路”的權利,也就是後來的中東鐵路。工程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同時相向施工。霍勒金布拉格便是當時西部線上的第一站。那時,今天的東北地區被稱做“滿洲”,當俄國工程師跨過邊界,來到霍勒金布拉格後,便認為進入了滿洲,於是稱這裡為“滿洲裏亞”,此後建成的車站便稱“滿洲裏”站。後來逐漸地以車站為中心形成了城鎮,“滿洲裏”作為地名取代了“霍勒金布拉格”。
今天,走在滿洲裏的街頭,隨處可見來華經商、旅遊的俄羅斯人以及各方異域來客。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現代化國際貿易旅遊城市呈現在人們眼前。然而時代又是如何將這座當年的邊境小鎮由戰略要地變成了經濟開放的口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