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尋古??禹與涂山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5日 14:50)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不過,如果不是仔細考量,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個故事的發生地不是黃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邊。涂山便是這個故事4000多年來的見證者。
這座緊鄰淮河的山就是涂山,也叫當涂山,它位於懷遠縣城東南、淮河東岸,距離安徽蚌埠市區僅十多公里。這裡便是古涂山氏國所在地。與涂山相對的這座山叫荊山,而在涂荊兩座山的中間,淮河滾滾向東北方流淌。正所謂“雙峰峻聳,瞰淮矗立”。形成了淮河第二峽??荊山峽。別看今天的涂荊兩座山東西相向而立,在傳説中遙遠的堯舜時代,它們可是連為一體的。
相傳在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黃河改道南流,奪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整個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災難當中。這時候,堯主持召開部落聯盟會議,研究水患問題。人們一致推薦有治水傳統的夏族首領鯀也就是禹的父親主持治水。鯀採用“堙障”的辦法,修築堤壩圍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兇猛,所修築的堤壩頻繁地被大水衝垮。鯀因為治水不利而被處死。
禹繼承父志,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辭千里跋涉,從黃河流域來到了淮河邊上的涂山。最終禹憑藉一片堅貞,從涂山氏國酋長蒙那裏得到秘藏的《水經圖》,同時贏得了蒙之愛女的芳心。蒙之愛女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所記載的“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後不久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
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黃海(圖)。為了疏通淮河,禹劈開荊、涂二山,從此這兩座山便夾淮河而對立了。而此時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就此流傳。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東端,後人把它叫做啟母石。而涂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如今禹的功績被永遠的鐫刻在了涂山山麓的兩側。“安邦”,是指禹平息洪水,四海昇平。而“定國”,指禹在涂山招會諸侯,夏朝四百多年的基業就此開創。
責編:王云云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