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門——皇城城門》(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1日 20:08)
這些斷壁殘墻是北京的皇城遺址,今天,這些斷斷續續的皇城城墻我們尚能一見,但是鑲嵌在城墻中的皇城城門卻大都僅僅留存于地名之中了。
這是50多年前的天安門廣場,與今天正方形的廣場不同,那時的廣場是T字形的。而在更早的明清時期,“T”形廣場是封閉式的,廣場東、西、南三面的墻上各開有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正南面是大明門。
大明門是天安門的外拱門。從這張拍攝於民國時期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明門南側是商蓬林立的棋盤街。並不高大的大明門,分隔了皇權的肅穆與塵世的喧囂。歷史上,它被形容是一座意義上的“國門”。因為它總是國叫什麼,它就叫什麼。
明代,它叫做“大明門”;到了清代,它就改叫了“大清門”;等後來到了民國,它就又改稱“中華門”了。
傳説在民國剛成立時,當局原打算在舊匾額的背面刻上“中華門”了事。可當取下匾額後,才發現在它的背後居然刻著“大明門”三個字,同樣的辦法已被清人使用過了。這種跨越了三百年的默契,解構了這座代表王朝興廢的大門。
今天人們通過對皇城的測量,從大明門到景山的距離是2500米,而從大明門到太和殿前的廣場為1545米,兩者之比為0。618,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正是達到最佳視覺效果的黃金分割率。是刻意還是偶然,我們無從考證,但古代規劃師的高超技巧已足以令今人嘆服。
當年大明門內是寂靜的,從大明門到天安門間的道路是皇帝出入所走的禦道。所以廣場兩旁衙門裏的官員入朝參事,都要走設在天安門兩側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這兩座門又被普通百姓稱為“龍門”和“虎門”。
當年負責科舉考試的文部衙門臨近長安左門,他們每年都將能夠參加最高一級殿試的名單張挂于長安左門外臨時搭建的“龍棚”內,故被稱為“龍門”。
而由於當年刑部臨近長安右門,每當秋季來臨前,各省都會將還未執行的死刑的案件集中到刑部,交由皇帝復審。這樣的“秋審”表面上給了犯人翻案的希望,而實際上能僥倖生還的微乎其微。犯人像是被押入了虎口,所以長安右門有“虎門”之稱。
皇城的故事隨著城門的消失已告一段落,而在廣場南側至今巍然矗立的正陽門則要向人們講述一個與之前皇城文化截然不同的故事。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