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元跨革囊的由來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0:56)


  昆明的大觀樓公園內,懸挂著一幅長達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聯。上聯描繪了雲南的山川風貌,下聯抒寫歷史。就在下聯中,提到了雲南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元跨革囊”。它是從何而來呢?

  “元跨革囊”的歷史距今已有750多年了,當年元軍的鐵騎從寧夏、甘肅一路南下,在橫斷山區翻山越嶺,涉江渡河,行軍二千余裏。不可思議的跨過波濤洶湧的金沙江,突然出現在麗江地區,成為軍事史上的千古奇跡。


  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蒙古軍又征服了宋朝長江以北地區。長江天險成了滅亡南宋的最大障礙。於是蒙古軍採取了迂迴包抄, 南征大理的戰略。忽必烈親率十萬大軍,從寧夏的六盤山下出發,到甘肅的臨洮(tao),經過松潘,利用南宋和吐蕃之間的結合部,兵分三路,直撲大理。

  一路暢通的元軍卻被金沙江所阻。苦苦尋覓後,他們找到一個頗為理想的渡江點。金沙江從石鼓迴環北上到奉科三江口後,轉而向南。這裡兩岸高山對峙,河谷深深切割,地勢十分險要。好在冬季江水下落,江面顯得平緩,正是渡江的好時節。可是如何渡江呢?正在為難之間,駐守寶山、奉科一帶的納西族首領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它是將剝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門等處紮緊,然後充氣作飄浮器材。單個皮囊當地人稱之為“橫吞”,皮筏即由多個這樣的皮囊拼扎構成。於是,忽必烈親率中路大軍從寧蒗(lang)縣拉伯鄉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對岸的麗江縣奉科鄉。

  隨後,兀良合臺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巨甸原名"九賊",元初改為"巨津",意為大渡口。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姚安。這樣,三路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清朝乾隆年間,孫髯(ran)在大觀樓長聯中以“元跨革囊”這四個字概括了十萬大軍轟轟烈烈、氣勢磅薄、橫渡金沙江之壯舉。

  翻越點蒼山後的元軍很快攻佔了大理城,滅亡了存續300餘年的段氏大理國。“元跨革囊”是雲南歷史的里程碑。此後,雲南以一個行省的形式被納入元朝版圖。它也是大理歷史的轉捩點,它標誌著自唐以來,大理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代的結束,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