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門——外城七門》(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6日 13:14
為了抵禦蒙古騎兵南下侵擾,明朝在定都北京147年後,又在內城的南面加築了外城,外城開有七座城門,與代表皇城文化的內城九門不同,外城七門記錄的是京城百姓生活的故事。
這張照片上的就是外城東側的廣渠門,人們一提到它,就自然會想起一個名字——袁崇煥。明崇禎二年,後金軍大舉入侵,圍攻北京城,明軍將領袁崇煥率兵連夜馳援京師。在廣渠門外,袁崇煥以九千的兵力,對抗十萬人的八旗軍。在明軍的奮勇抵抗下,皇太極只好退駐關外。這是北京外城在建成76年後經受的第一場戰爭的考驗。(德勝門箭樓)很多人會把這次戰爭與180年前德勝門外于謙保衛北京城的戰爭聯絡在一起,歷史在不同的時空中,産生了戲劇性的巧合。
歲月改變著大地上的景物,守衛了北京近千年的城門一點點地消失了蹤影。“內九外七皇城四”,今天知道這句老話兒的人越來越少。曾經那個由城墻拱衛,城門把守的北京城,離人們越來越遠。但是隨著2003年10月,永定門復建工程的起動,人們心中那段塵封的記憶又再次被喚醒。永定門于1957年在城市建設中被拆除。這是根據史料,利用數字技術還原出的永定門,那時的永定門有著高大的城樓,並且和內城的正陽門一樣都在箭樓下開闢了門洞,巨大甕城把兩者連接起來。當年作為北京中軸線的南端點,在形制上,永定門是外城最高大的一座城門。而這次的復建工程是要在其原址上,重建永定門北側的城樓,工程將完全按照當年永定門城樓的圖紙施工。為什麼要重建它呢?這是北京老中軸線標誌性建築的示意圖,比照著今天的模樣,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標誌性建築中,唯獨缺少了永定門。永定門城樓復建後,北京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將全部齊備。
這幅數字模擬圖,描繪的是2008年的北京,四年後一條貫穿全城的風景線將展現在我們面前,那條曾經綿延八里的中軸線,將再次成為北京的城市標誌。
城門是深藏在古城深處的歷史印記,人們在歷史與現實的回轉交錯中,重新感受著時間是如何改變著北京的記憶。留住對昨天的記憶,我們才能更加清醒地面對北京今天的改變,才能更好地去描繪這座古老城市未來的發展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