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千里飄香小站稻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0:31)

  在天津東南部,有一塊地方名揚海內外,它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事集團崛起的地方,但是它的出名並不只於此,還有那香甜可口的稻米。


  在天津東南部有一個小鎮,它東臨渤海,位於大沽海防與天津城廂中間,係京津屏障,進能擋關,退可縱橫,乃歷代兵家屯兵及防禦之地。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後,直隸總督李鴻章調手下周盛傳部“盛字軍”屯防于直隸青縣的馬廠練兵,同時負責修建新城炮臺。為了方便交通, “盛字軍”在馬廠至新城間修築一條馬新大道,沿途分設驛站,每20公里設一大站,每5公里設一小站,於是這個小鎮有了它別致的名字??“小站”。

  在這片彈丸之地,一百多年前著名的小站練兵不但促成了中國最大的軍閥集團??北洋軍閥的形成,也使後來北洋政府的三任總統、四任總理與大部分內閣成員均出身於此,這實在是清王朝當初在小站練兵時始料不及的。


  周盛傳帶領的盛字軍屯兵小站以後,他吸取前人種稻的經驗,首先從水利入手,這幅繪製于清光緒5年的盛軍屯田圖詳細記載了這一過程。1875年盛軍開挖馬廠減河,引禦河也就是現在的南運河水入馬廠減河,向東流經小站、新城至大沽流入海河,全長85公里。1880年,周盛傳又在南運河入馬廠減河處修建了九宣閘,分泄南運河洪水、開閘引水灌溉稻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座大閘還在為後人造福。

  為了祈求豐收,周盛傳還在小站附近的會館修建了新農寺,于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聚會,燒香演戲,十分壯觀.後來人們為紀念周盛傳興修水利,墾田種稻,造福後代的業績,在新農寺旁修建了周公祠,每年的清明節都有人前來追念祭奠。

  之後,當地農民繼續引進南方優質稻種,並與朝鮮“銀坊”等稻種雜交,培育出米粒潔白圓潤、香甜可口的“小站稻”, 真是“一家煮飯,四鄰飄香”。原本人煙稀少、滿目荒灘的小站地區,成為了阡陌縱橫、流水潺潺的北國魚米之鄉。“小站稻”也成為了我國當時唯一以生産區域命名的水稻。


  看著這白裏透青、油光發亮的小站稻,想著它的粘香適口、回味甘醇,這足以讓小站人感到滿足和自豪.鎮裏那些由老盛軍營盤號延續而來的地名,記錄的已不僅是那個動蕩年月的兵戈鐵馬,更是安定生活耕種勞作時的平淡快樂和那千里飄散的稻花香。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