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秦時路——收 韓》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4日 09:10
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將親自主持秦國的政務。他的王冠比其他國君的王冠多了三旒,即十二旒。這是一種只有天子才能佩帶的王冠,年輕的秦王借此宣告:他要號令天下諸侯。
公元前266年,一個叫范雎的人來到秦國。儘管這個人手無縛雞之力,但卻使韓國陷入了滅亡的境地。范雎向秦王獻策説,秦國和韓國地形犬牙交錯,是秦國的心腹大患。秦國若想雄霸天下,就要與遠方的國家修好,而最先滅掉韓國,這就叫遠交近攻策略。
當時,韓國所處的位置擋住了秦國到黃河下游地區的交通要道。如果秦國不控制韓國的領土,秦軍就無法消滅東方的國家。面對強秦的威脅,韓國成了驚弓之鳥,都城更像候鳥一樣遷徙,從現在的山西省的平陽,遷到河南宜陽,後又到禹縣,最後才在中原腹地的新鄭落下腳來,然而這並不能躲避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
逐漸強大的秦國令六國恐懼,政治家蘇秦提出了六個諸侯國聯合攻秦的主張,時稱“合縱”策略。然而,秦國採納了魏國人張儀的策略;對其他諸侯國又打又拉,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連橫”策略。在這個過程中,韓國並沒有躲過秦國畢露的鋒芒,這是因為它控制著秦軍進軍中原的關隘函谷關。這是秦軍從陜西潼關到河南洛陽的古道上一個最重要的關口。過了函谷關以後,東邊還有一些關口把持著這條道路。因此,秦軍在奪取函谷關之後,仍然和韓國發生了很多戰役。於是,韓國就像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被一塊塊蠶食著。公元前249年,秦國奪取了拱衛韓國都城新鄭的重鎮成皋、滎陽,韓國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這時,歷史出現戲劇性的一幕,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這個人擁有的武器只有一張嘴,他要執行的任務就是説服秦國興修水利,這個人就叫鄭國。因為此時,韓國在軍事上同強大的秦國較量,就如同以卵擊石,而曾經聯合其他諸候國共同抗擊泰國的統一戰線又已崩。這時,韓國拋出了修水渠這樣的計謀,認為是疲乏秦國,救亡國存的好辦法,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計——鄭國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