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象的歷史十分久遠,種類曾達到400多種,而生存至今的只有兩種---亞洲象和非洲象,野生亞洲象分佈在東南亞等地,而在我國僅存在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裏。
可就是在三四千年前,情況就遠不是這樣了。據考證那時亞洲象不僅在江南地區,還曾經廣泛分佈在現今陜西--河南---山西?山東一帶,也就是當時最文明發達的黃河流域。從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奴隸主們獵象的記錄。河南簡稱豫,豫字的來歷就與這裡曾經是象的家園有關。隨着氣候地變冷和人口增加,象的棲息環境惡化了,於是象的分佈開始南移。在三國時代,還可以在史書上看到象的蹤跡,《曹衝稱象》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證,但那時的象已是貢品,説明那時大象已經非常稀罕了。到了南北朝的時候,距三國時期僅過了三百年左右,大象已經退縮至長江地區,那時的分佈線大約就是現今的江蘇、安徽、湖北、四川一線。到了明清時期,那時的湖南、廣東、廣西、雲南還存在較多野象,所以吳三桂的軍隊才能夠建立一支“象軍”用來運輸和戰鬥。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廣西十萬大山一帶的野象才最後滅絕,從此野象退縮於雲南一角,而到今天,僅僅經過一百多年,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就成為我國野生亞洲象的最後家園了。
| |
野象從中原地區退至今天的雲南邊境一帶,除氣候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遠古時代,植物、動物是地球的主角,那時,從如今的中原大地到雲南邊陲,莽莽森林和千奇百怪的動物覆蓋着現在是高樓大廈的地方。黃河流域,人們倣照身邊的大象,創造了栩栩如生的甲骨文“象”字。在西雙版個納,如今這個保有中國最後300頭野象的地方,奔騰着養育着這裡先民的瀾滄江,而在古代它被叫做百萬大象繁衍的河流,恐怕那時野象見到人類就如同今天人類發現野象一樣困難。亞洲象分佈地不斷南移,是伴隨着森林資源的不斷減少,是伴隨着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的。現代工業革命,人類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創造了過去幾個千年創造財富的總合,但同時破壞了成千上萬年自然資源的積累,野象分佈的加速萎縮,正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西雙版納的傣家人,自古就有保護自然的習俗,視象為吉祥的象徵,對自然環境的愛護使他們保留有中國內陸唯一一片原始森林的,也維繫着野象唯一的家園。
伴隨着這些年環境保護的加強,開始有鄰國的野象回到西雙版納,這幾千年後野象的首次向北回遷,告訴人們保護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唯一途徑。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