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晉流(二):壺口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0日 15:34)
黃河入晉南流,從偏關縣的老牛灣進入山西,沿晉陜峽谷南下,到山西吉縣與陜西宜川一帶,被兩岸蒼山挾持,約束在狹窄的石谷中,形成了“黃河九曲之魂”的壺口瀑布。
綿延萬里的黃河水流過內蒙古的托克托後,被呂梁山阻擋,由北向南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經過長年累月的沖刷、切割,黃河在晉陜邊界開出了一道深邃的峽谷。當黃河流到山西吉縣與陜西壺口鄉時,由於河床由300米寬驟然收縮為50多米,將浩淼的黃河水收成一束,從30多米落差的黃河壺口飛流直下,奔泄于千米龍槽,形成奔騰咆哮、怒卷狂浪的黃色大瀑布。因為其形狀像一把壺的壺嘴,故而得名。
在陸上交通不發達時期,黃河航運是快速便捷的運輸方式,也是溝通西北與華北的重要途徑。然而任何船隻行至壺口,都不得不棄水上岸,於是這一帶就有“旱地行船”的奇觀。數十人直至上百人在靠岸船隻下墊上滾木,拖著船隻行走,將船拉至壺口下游入水,重新裝貨後再繼續前行,以此避開瀑布的阻斷。因此古時這裡有“旱地行舟”、“飛鳥難渡”之説。
壯觀的壺口令人肅然起敬,這道世界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曾經讓許多文人騷客感慨萬千。但是歷代人們所看到的,卻並不是同樣的景觀。根據公元6世紀《水經注》的記載來推測,當時壺口瀑布的位置在今天壺口瀑布的下游5公里處,到了公元9世紀,另一本書記載的壺口瀑布向上遊推進了1475米,這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裏,壺口瀑布仍然不斷的向北推移,直至今天它的位置在山西壺口鎮的附近。漫長歲月中,急流的沖刷使河床下的石頭被一點點侵蝕,瀑布也隨之向後退縮,但是它那壯觀恢宏的氣勢卻從未改變。
我們很難想象,在更加古遠的歷史時代,壺口的位置又在哪呢?而在遙遠的未來,這壯觀的景象又會遷移到何處去呢?
在壺口岸邊還矗立著一道長城,據説是當年清軍為了防止捻軍東渡而設的。清軍入關後,康熙皇帝認為修長城勞民傷財,對保住天下並沒有幫助,於是改變了統治策略,罷修長城,所以這段清代長城也就成了距離我們今天最近的一段長城。如今這裡長草萋萋、殘壁荒涼,站在城墻上只能眺望黃河,追憶昔日的烽火歲月。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