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淮畔尋古??淝水之濱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5日 14:20)


  淮河的中游有兩條重要支流,一條叫淝河,一條叫洛河。這兩條河之間的淮南地區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歷史上戰爭頻仍,而公元4世紀,發生在這裡的一場著名戰役??淝水之戰更使這片土地被永遠地載入了史冊。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淮南地區便是數易其主之地。八公山之北、淮河以東的州來古國,因為弱小,在春秋時被楚國吞食而成為楚的一個邑。由於它處在淮河以北,作為楚國的邊陲而與吳國相望,所以成為吳楚之爭的前哨。此後的近100年時間裏州來見證了吳楚爭霸的全過程。

  在秦王贏政統一中國之前,這裡成為了秦楚兩國你爭我搶的拉鋸之地,當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將的滋擾之中,學會了聰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過來了,百姓們便説自己是秦國的良民,把秦國的門牌翻過來,晚上楚軍攻過來了,百姓們便説自己是楚國的順民,把楚國的門牌翻過來。這就是“朝秦暮楚”的由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公元4世紀,前秦和東晉成為我國中原地區的兩大勢力而各持南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自恃國強兵眾強徵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意欲一舉消滅東晉。前秦軍前哨很快進抵洛澗,也就是今天安徽淮南東部的洛河,截斷了淮河交通,形勢十分危急。而東晉軍隊用5千精兵偷襲洛澗,殺得前秦軍落荒而逃。苻堅得知前哨部隊打了敗仗,急急忙忙趕來壽陽督戰。一天,他登上城墻觀察淝水東岸八公山上晉軍的動靜,只見對岸營帳林立,旌旗簇擁,還隱隱約約傳來陣陣鼓聲,以為也是晉兵,心中頓生懼意,所謂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即出於此。


  經歷了洛澗之戰後,秦晉兩軍夾淝水而對峙,一意孤行的苻堅決定與晉軍決戰,晉軍要求秦軍後退二、三里,讓晉軍渡河決戰。秦將不知是計,下令後退, 不料前秦軍本來就士氣低落,陣勢混亂,而東晉降將朱序乘機又在前秦軍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一時間,“聞風聲鶴唳,皆謂晉師之至”,前秦軍終於潰不成軍。淝水之戰,也決定了我國此後200年的南北朝對立局面。

  今天的淝水之濱、八公山上已經很難感受當年的風聲鶴唳了。不過,上天仿佛是有意要補償昔日一次次“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淮南,今天的這裡早已因為豐厚的煤炭和煤層氣資源成為著名的能源之地。

責編:王云云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