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戍西域——林則徐在伊犁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6日 15:25
中國歷史上稱新疆和他西邊的部分地區為西域,意為西部的疆域。在西域屯墾戍邊是自漢武帝開始歷代政權治國安邦的國策,歷史上,經營西域卓有成效的當屬兩漢、盛唐和清代。
1842年,伊犁的惠遠城迎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這個風塵僕僕的老人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但他此時卻是個被革職發配的戴罪之人。
林則徐在伊犁安頓下來後,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遭遇而消沉。當被委派掌管糧餉處的事務後,林則徐經常到各處去考察。他敏銳地意識到沙俄對我國西北邊疆的威脅,要做好抵禦外來侵略的準備,農田水利的建設是當務之急。
在林則徐到來之前,伊犁的屯田已經開始了。除了傳統的駐軍屯田等方式外,從1760年到1768年,還在南疆的阿克蘇、庫車、拜城、庫爾勒等地,動員組織了6000多戶維吾爾族農民,到伊犁河兩岸安家落戶,墾荒種地,稱為“回屯”。由於收益顯著,後來又有不少維族農民自動來到這裡。漸漸在伊犁東部的寧遠城一帶形成回屯的總匯之地,當時“自寧遠城以東三百里,皆回民田。”
林則徐在經過認真的實地考察後,認為農田規模還遠遠不夠,他積極協助伊犁將軍籌劃開墾了多塊荒地,惠遠城東的紅柳灣、三棵樹墾地3萬畝,阿勒卜斯墾地16萬多畝。然而,林則徐對此並不滿足,所以當伊犁將軍布彥泰準備實施墾復阿齊烏蘇荒地的工程時,林則徐便毅然擔起了這項重任。
阿齊烏蘇荒地是惠遠城以東,巴彥岱以西的一大片土地,這裡距伊犁河較遠,地多水少,以前曾經有八旗兵耕種過,但終因缺水而廢棄。
林則徐是個經驗豐富的水利專家,在江南任職期間,治水業績就名揚朝內外。他在勘察中發現,伊犁地區並不缺水,伊犁河以及他的幾條支流的水量都很大,但以前開挖的引水灌溉渠道,卻大多規模較小,各自成段,互不相連,豐富的水資源沒能好好利用,被白白浪費掉了。要解決開荒屯田的用水,必須將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展寬加深,並開挖新渠引入阿齊烏蘇。
一年後,奔騰的喀什河水沿着這條被稱為皇渠的渠道,穿越今天的伊寧縣、伊寧市、霍城縣, 行程100多公里,注入伊犁河,河北岸150多萬畝農田得到他的滋潤,成為當時新疆最大的産糧區。
皇渠的修建,促進了伊犁近代農業的發展,也增強了抵禦侵略的戰備實力,伊犁人為紀念林則徐的功績,也常把這條皇渠稱為“林公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