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北京的門——西直門與阜成門》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9日 10:48)

  早年間北京的內城九門被人們稱之為“京師九門”,當年除正陽門外,其餘八門並沒有被賦予什麼特殊的含義或用途,不過,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這其餘的八座城門也就各有了各的説道。

  1925年,瑞典學者喜仁龍撰寫了一部關於老北京城門和城墻的著作,其中有著這樣一段對於西直門城門的描述:“無論從哪個方向看,西直門都顯得氣象不凡。沿著通往城門的大道望去,聳立於一片低矮建築之上的城樓顯得格外雄偉。頗具城堡氣概。與頤和園和臥佛寺比,這個脆弱易逝的古老門面,能夠提供關於古老北京的更為真切的印跡。”

  曾經“西直垂柳”是聞名于京城的景觀。一個世紀以前,在一個癡迷于北京城門文化的外國學者眼中,這是個巍峨而美麗的地方。

  與今天形如盤龍的立交橋截然不同,過去如果要論京師九門之最的話,西直門就是擁有城外風景最優美的門了。

  西直門的西側,就是著名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所以西直門是帝後去圓明園、頤和園等地遊玩、避暑的必經之處。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西直門較其他門貴氣了許多。

  在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西直門也是以水而聞名的,它的別稱為“水門”。北京在庚子之變以前,市民缺乏打井常識,井水多苦而鹹,朝廷及富裕人家自然吃不了這份苦,他們只飲取自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而泉水進京,也自然會走離玉泉山最近的西直門了。所以西直門又以水為貴。

  而與西直門一起,同為西側城門的還有以煤著稱的阜成門。它是京西煤炭進城的主要通道。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意為“安寧和公正”之門。明永樂年間更名為阜成門。取“阜成兆民”之意,寓意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要以身作則,社會才會有良好的道德,才能國泰民安。

  而談起阜成門的出名,則與京城人的燒煤有關。明清時,京西門頭溝地區是著名的産煤區,京城的煤炭供給大都來自那裏。為了給運煤提供便利,朝廷還特別撥款修築運煤道,從煤礦一路東行,進阜成門後,阜成門有直通皇城西安門的大道,煤炭可直接運進皇城,在交通上極為方便。

  原來阜成門的鎮門之寶,便是刻在甕城墻壁上的一枝梅花,取煤的諧音。

  阜成門與西直門是北京內城西側的兩座城門,它們的作用多與皇室及百姓生活所需有關。而與它們對應的東側城門也有著相同的作用,只不過從門中運進的貨物不再相同了。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