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尋古——蒲津渡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5日 09:49)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後,匯納百川,一路奔騰。在山西陜西兩省間,由北向南,穿過壺口內,躍過龍門,突然掉頭東去,奔流入海。這個急轉彎的三角地帶的運城市,因位於黃河東岸被稱為河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舞臺。
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永濟的黃河東岸,挖出四頭龐大的鐵牛,由此確定這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渡。
永濟西邊的黃河岸邊,曾有一座歷史古城。舜帝在此建都時稱蒲坂,後來稱為蒲州,蒲津橋就位於蒲州城的西門外。
公元前541年,秦國公子針曾在這裡用小船連結起來,造了一座浮橋,帶領隨從和車輛,渡過黃河,逃到位於山西的晉國。這一座橋不僅開創了在河面寬闊水流湍急的黃河上造橋的歷史,也使後來的秦國認識到,這裡是東進擴張的絕好通道。(圖)二百多年後,秦國曾在這裡兩次建造浮橋,大軍和戰車從浮橋上隆隆駛過,攻滅了趙魏韓等國。
由於蒲津橋連接着渭水流域和華北地區兩大經濟文化中心,公元724年,唐玄宗詔令兵部尚書張説改建蒲津橋,將竹索連接改為鐵索連接,(圖)以“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的八卦學説,在黃河兩岸的山西、陜西,各鑄造了四個鐵牛,作為地錨。再將八根鐵索固定在鐵牛尾部的橫棍上,連接小船成為浮橋。原來在黃河東岸的四個鐵牛,重達45到70噸。每個鐵牛旁邊又鑄造一個身高兩米左右的鐵人。從鐵人的面部造型和服飾上,可以明顯分辨出屬於不同的民族。用來象徵盛唐之際民族團結、和睦繁榮。這種巨大工程只有在盛唐時代才能完成,它共用鐵160多萬斤,佔當時全國年産鐵量的4/5。面對如此壯觀的歷史遺跡,現代橋梁專家也稱其為:“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的偉大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浮橋建好後,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宋代時曾進行過較大的修護,金代時還設有專門管理浮橋的官員。金代末年,金兵和元兵爭奪蒲州城,金軍守將侯小叔為了阻止元兵渡河,縱火焚燒了蒲津橋。
公元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率領十萬大軍進攻陜西,最後一次修復蒲津橋。(圖)30年河東,30年河西,不斷改變主河道的黃河,終於在1911年,象母親抱回自己的孩子一樣,將已經廢棄又無人修復的蒲津橋連同鐵牛、鐵人,吞沒在自己的懷抱中,掩埋在今天黃河東岸山西省境內的泥沙之下,一代名橋終成歷史遺跡。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