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開埠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18日 14:47)
1899年,湖南嶽陽,當時被稱做岳州的城市開埠後,商貨寥寥,生意冷落。水陸便利的長沙就成為列強覬覦的下一個目標。他們欲通過長沙把經濟侵略的觸角伸向更深的腹地,由湖南長沙取道常德、永順入川。就這樣,1904年長沙正式開埠。
長沙開埠的前一年,一位名叫夏立士的美國人來到長沙。在仔細勘察後,他認為,長沙城外東門距河太遠,南門人煙沓雜,西門過於狹窄。只有北門地勢平坦,西枕湘江,東傍鐵路,作為通商租界較為合適。美國人夏立士剛走,日本就搶先一步威逼中國簽定了《長沙通商口岸租界章程》,將長沙商埠區域的界址限定在了北門外一帶。即南以城為界,東以定修之鐵路為界,北以瀏陽河、西以湘江為界”。
但是,英國對此極為不滿,它藉口長沙北門一帶是“洼下”之地,易遭水淹,聲稱通商租界應包括城池在內,要求允許洋商在長沙城內開行設棧。因此,西門外沿城一帶成為了事實上的商埠區。
西門自然是個好地方。開埠以後,長沙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託湘江。長沙自古得“舟楫之便”,木帆船運輸歷2000多年,東通江淮,西接巴蜀,南極粵桂,北達中原。在近代交通運輸未發達之前,長沙港必然地成為了“南聯海域,北達中原”的水上運輸樞紐。當時為了運輸的方便,一般洋行均設置於上自靈官渡,下迄草潮門一帶河街。其它的商棧,糧棧、米廠、油行、鹽號也紛紛雲集於此。辛亥革命後,沿湘江一線的西城門及城墻逐漸拆除,成為上河街、下河街,也就是今日沿江大道的雛形。越來越多的商號逐步蔓延到整個西城區,形成規模龐大的西城洋行貿易區。長沙市場也被各國分割壟斷。日本、英國壟斷著紡織工業品和輕工業品,德國壟斷著化工染料,英美則壟斷著煤油、香煙。
一位外國攝影師曾留下一張晚清長沙全景,照片中長沙城粉墻青瓦的民居錯雜,街衢縱橫。但這種古城以官署,寺廟為重心的佈局,自長沙開埠以後,逐漸被商業建築與新型娛樂場所組成的新的城市中心所替代。長沙的鬧市由城外向市區延伸,即北從潮宗門、中從大西門、南則從靈官渡往市中心延伸,初步形成長沙商業區。中西合璧、新舊交替中,長沙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近代城市。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