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當代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把相鄰的城市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而連接著廣州和珠海的廣珠公路在中山市附近道分東西,它們就是曾名噪一時的岐關路。
作為廣州與澳門之間往來的必經之路,在中山有“上廣州,落澳門”的説法。當年人們把貨物從中山石岐縣城西門運出,到岐江邊的港口上船,走水路可“上廣州”,而出縣城東門走岐關路去澳門,就是所謂的 南“落澳門”了。20世紀30年代修成的岐關路,逶迤在五桂山兩側,它結束了中山和澳門之間依靠肩挑手提、步行穿越丘陵的歷史。
作為當時國內唯一“奉準永遠專利權”的民辦公路,岐關車路公司的汽車零件、汽油等都免繳關稅,所以一時間岐關車路客運興旺。為了滿足客運需要,岐關路沿線共設置了38個車站,內地與港澳地區間的往來非常便利。
然而,動蕩的時局卻讓繁忙的運輸不得不停了下來。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八年抗戰的序幕,隨著日寇步步緊逼南犯,岐關路面臨著巨大威脅。
| |
1940年,中山縣淪陷。為了阻止日軍機械部隊挺進,中山縣政府下令將岐關路分段破壞,東、西兩線鋼筋混泥土結構的大環橋、竹頭園橋、大布橋、以及北臺木橋等均被爆破炸毀。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中山人都加入到了這場斷路抗戰的鬥爭中。日軍侵入中山後,曾經提出優厚的條件,讓岐關車路有限公司修路通車,但是遭到了公司的斷然拒絕。而被迫修路的村民們也故意將道路修得坑洼不平,使得日軍不得不經常停下腳步來修補路面,從而有效地延誤了日軍南侵的計劃。
1945年抗戰勝利後,岐關車路有限公司召集原有職工復工修路,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岐關路東西兩線便全面恢復通車。解放後,岐關路重新擔當起了經濟動脈的作用。50年代,連接廣州和中山之間的“廣中公路”修成,岐關路向北延伸了90公里。80年代隨著珠海經濟特區的成立,岐關路又成了“廣珠公路”的一部分。而岐關車路有限公司作為公路客運公司,一直運營到現在。
綠樹掩映,當年的岐關路少了幾分現代公路的喧鬧,而平添幾許古道的幽靜。滄桑的變化似乎凝固在了岐關路的路面上。時間匆匆流過,曾經的人影蹤跡、曾經的世事變遷,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