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

話説民郵——鴻雁傳書(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31日 09:11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千百年來,這一行行滿含深情的詩句,向人們訴説著,古人音信難通的惆悵與無奈。

  現在人們説起書信往來,常常會用“鴻雁傳書”來形容,可為什麼這樣説呢?追溯這個詞句的源頭,我們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朝。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一個叫蘇武的使臣前往匈奴,當蘇武完成使命準備回國時,卻受別人的牽連而被匈奴扣押,匈奴將他押送到北方更加偏遠寒冷的北海(今貝加爾湖)去牧羊。

  19年後,漢朝派使者來到匈奴要求釋放蘇武,匈奴的首領單於卻謊稱蘇武已經死了。漢朝使者對單於説: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係著蘇武的書信,證明他確實還活著,單於沒辦法,只好將蘇武放回了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開來,成為千古佳話。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民間通信的困難。普通百姓沒有專門的通信渠道,所以只好幻想讓天上的飛鳥來給他們傳遞家書,以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其實,從秦朝開始,歷朝歷代都在全國建立了龐大而完備的郵驛系統,驛站林立,驛馬飛馳已是很常見的景象,但是這種驛站網絡只為官府傳遞公文和軍情,私人通信卻只能望驛興嘆,另想辦法了。

  於是,託人捎信便成為古代民間最為可行的通信方式,人們希望通過它與遠方的親友傳遞音訊,聯絡感情,可是,要想實現這最基本的願望,也是很難。

  (唱)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心內慘,過往君子聽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就説蘇三把命斷,來生變犬馬我當報還。

  這是京劇《玉堂春。蘇三起解》中的一段,蘇三遭人陷害被判為死罪,她在被押解離開洪洞縣的那天,想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訴情人王金龍,希望他來解救。但是,王金龍遠在南京,距離洪洞縣有1000多裏路,蘇三一時間找不到順路可以捎信的人,只能帶著深深的失望走了。

  在古代,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象蘇三這樣有信卻難傳遞的事非常普遍,山高水遠,長路漫漫,即使有人幫忙捎信,親人間書信往來一次,也可能要花去幾年時間。

  不過,能和遠方的親友保持聯絡,這無疑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為有些家書永遠都無法傳遞到收信人的手裏,特別是在烽火連天的戰亂年代。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