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宮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0日 15:14)
這是橫貫南京的中山東路,街道寬闊,車流不息。在這條路上有一個叫作“明故宮”的地方,當地人早已經習慣了它作為一個地名而存在。可如果讓時光倒轉六百多年,這個地方可是普通老百姓想進都進不去的地方。因為這兒悠悠然座落著一個大明王朝的偌大皇宮。
選定偏于東南的南京作為都城和皇宮所在地的當然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但他並沒有把皇城修建在南京城的最中心,而是建在了元代舊城的東側。北邊有富貴山,南邊是秦淮河,既有水運方便,又和舊城緊密相聯。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裡是鍾山的“龍頭”之前,又合乎“背山、面水、向陽”的模式,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但是,這一帶是燕雀湖的湖身所在,地勢十分低窪。朱元璋調集了幾十萬民工硬是填平了燕雀湖,才建起了這座皇宮。然而,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宮殿地基的下沉現象很嚴重。整個皇宮的地勢,以午門為界,顯出南高而北低。這樣的風水令朱元璋一度動了遷都的念頭,不過那個時候的他已經是年老力衰了。
這是中山東路上不大起眼的茶樓,現在很難讓人把它和六百年前的奉天殿等同。連同街對面部分尚存的午門,它們就算是這座支離破碎的故宮唯一的印記了。然而從這張當時的宮殿圖依然可以推算出,它南北長約950米,東西寬約750米,平面呈長方形,僅比後來興建的北京故宮960米長和760米寬的面積略小。從前朝三大殿和後廷六宮的格局可以看出,它基本是北京皇宮的母版。結構相似,名稱卻有所區別。位於午門以北的叫奉天門,與之相應的門在北京故宮被稱為太和門。而位於中軸線上的三座主要大殿叫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則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可大明皇帝朱元璋在前後花了二十六年修建了這座宮殿後,只享受了不到六年就駕崩了。而誰又能想到僅僅四年後,公元1402年,他的四皇子朱棣奪了侄子明惠帝的位,這座皇城也被一把火燒得灰飛煙滅,僅僅存在了三十六年。這些十九世紀發現的明故宮廢墟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存照,難以印刻出這座大明皇宮往日的輝煌。從此,這裡樓臺金粉已沉銷,只剩下一片斷壁頹瓦,供人回憶這座皇宮的依稀往事。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