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墾新篇——化劍為犁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7日 14:40
在西部中國,古稱西域的新疆,一支230萬之眾的人類群落,50年的故事……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呀一唱……”
和這首世人熟知的老歌聯絡在一起的,是延安的南泥灣,是王震將軍和他的359旅,是那段開荒種田、豐衣足食的遙遠的故事。
1949年,這歌聲又開始回蕩在中國西部疆域的邊關大漠,一個叫阿克蘇的地方。和這首《南泥灣》一同出現在阿克蘇的,還是王震和他的359旅,開荒種田、豐衣足食的故事又有了化劍為犁的新章節。
阿克蘇是古老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鎮,它坐落在天山與塔克拉瑪幹沙漠之間,也是庫爾勒和喀什的中間點,阿克蘇河由此向南匯入塔裏木河,這裡因盛産稻米,素有“塞外江南”之稱。
但是,儘管阿克蘇地區沃野千頃,按照中央政府不與民爭水、爭地、爭利的政令,王震率部放棄了阿克蘇河流域,走進了遠離河水的不毛之地。
其實,當年兵團進駐的都是戈壁荒野,從這些名字中就可以得到形象的認識:
烏魯克:小無人莊子——三十二團駐地;
庫孜列克:大無人莊子——三十三團駐地;
鐵幹裏克:長滿鈴鐺刺的地方——三十四團駐地;
英爾曼:村莊和荒漠的分界處——四十三團駐地;
而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北緣,有個叫“吾瓦”的地方,“吾瓦”在維語裏的意思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這裡土壤鹽鹼的含量超過植物生存極限近10倍,但在這個連兔子都不會生存的地方卻出現了穿軍裝的拓荒者。
這些留存至今的影像是如此真切地契合了後人的想象空間和萬千感慨。公元20世紀50年代,在年輕的新中國,在古老的西域邊陲,一群群鐵打的漢子,付出比戰爭更大的堅韌,續寫了“化劍為犁”——這個自古而今屯戍疆域的主題。
艱難條件之下,359旅的沙井子墾區漸成規模,托什幹河、玉爾滾河中游、臺蘭河下游也先後出現了三個農場,此後,上游水庫、塔北總幹渠、塔南總幹渠、十個農業團場,在塔裏木河上遊的茫茫荒漠上,形成了一大片新的綠洲。
新疆最誘人的魅力,就是它遼闊的處女地,人跡寥寥的莽莽荒原仿佛是專為兵團人預留的寶地等待著拓荒的鋤頭,而中國地圖上西部疆域的大片留白則有待幾代拓荒者的描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