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6日 14:30
在長江西陵峽的南岸有一座南國小城——秭歸,而黃河“幾”字形轉彎的塞外漠北屹立著一座青色的城——呼和浩特,這兩座城一南一北因為一個美麗的名字聯絡在一起,她就是王昭君。
西漢年間,漢武帝的孫子宣帝在位期間,當時的南郡秭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興山縣境內出生了一個小名叫做皓月的女孩子,父親給她取名王嬙。無論是當地的縣誌還是正史的典籍裏關於這個普通女子的生平,都很少記述。我們只知道因為她才貌出眾,被宣帝的兒子漢元帝選入皇宮,成為未央宮裏的一名宮女;也只能從《西漢城市交通圖》上推測她北上長安的路線。由南郡至長安的直線距離有1000多裏,其間阻隔著高山、大河,皓月奉詔入宮,最省力的行程無疑是從秭歸乘船順長江南下,在南郡換乘陸路經南陽北上長安。
西漢初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十分強大,經常侵擾漢朝邊境。到了漢宣帝在位的時候,匈奴政權內部發生分裂,一個叫呼韓邪的單於被打敗,他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在公元前33年,來到長安覲見漢元帝,希望與漢室和親,結束邊界的紛爭。於是元帝決定在宮女中為單於挑選妻子;而入宮後的王嬙因為不肯行賄宮廷畫師毛延壽,被打入另冊,住進了冷宮,一直沒有機會面見皇帝,在得知和親的消息之後,自請出塞。因為和親的壯舉,漢元帝改年號“竟寧”,取意邊境安寧,冊封王嬙為“永安公主”,並御賜了另外一個名字“王昭君”。
昭君出塞,從長安出發,經過北地、上郡、西河、朔方、五原等地,穿過鄂爾多斯高原,抵達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行程長達五千余裏。呼韓邪單於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即給匈奴人民帶來和平安寧的皇后;在昭君出塞和親後的六、七十年間,長城內外一直是“邊城晏閉,牛馬布野”和平景象。昭君給匈奴帶去了邊境的和平,更促進了兩個民族在經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交流。
在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黑河之濱,有一座墓冢巍峨壯觀。秋涼十月,整個塞上已經百草盡衰,唯獨它芳草萋萋,綠意依然,這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碑,它見證的是2000多年前一個南國女子的長途遠行,記錄著我國多民族國家團結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