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方人説,是他們把上海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大都市。這話不是事實。根據各方面的記載,乾隆年間黃浦江邊的十六鋪,已經是上海傳統的航運、商業中心,更是中國和東亞最大的碼頭之一。也就是説,十六鋪在上海向西方國家開埠前,已經是東方大埠。
1832年的初夏,為了解上海的航運現狀,逼迫清政府開放上海。一名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和一名英國傳教士,躲在吳淞口的蘆葦叢中整整一個星期。他們驚訝地看到,一週之內竟有400余艘大小不同,載重自一百噸至四百噸的帆船經吳淞口進入上海。推算下來,上海十六鋪的全年運輸量當超過500萬噸。東印度公司在給英政府的報告中説:如果他們看到的貨船數是全年平均量的話,那麼上海港不僅是中國的最大港,而且是世界的最大港之一,不下於英國的倫敦港。
讓英國人驚嘆的十六鋪,位於上海東門外。沿黃浦江邊,有分工明確的“會館碼頭”、 “鹽碼頭” 、“寶泰碼頭” 、“竹行碼頭”、“王家碼頭”、“利川碼頭”等十多個碼頭。但對於十六鋪,中國舊地方官多用的字眼,卻是“商民刁滑”頗為難治。因為在繁榮的背後,卻隱藏着上海灘幫派的爭鬥。
| |
開埠之後的十六鋪,外資,中資的航線均集中於此,它成為了中國輪船業的大本營。除去南北商品的運輸外,每逢天災人禍,各地的難民都乘船從十六鋪來到上海。十六鋪,是那個時代上海的門戶,也是上海最混亂的地區之一。公開的煙、賭、娼之外,還有地下的清、洪幫會。如果説,“十里洋場”是外國人的“冒險家樂園”,十六鋪就是中國人的“創業者天堂”。上海幫會中最顯赫的人物杜月笙,就是在十六鋪船上船下賣水果出身。據説,杜月笙削水果不僅一根不斷,而且削下的皮中不帶一點果肉。
十六鋪碼頭奠定了上海的航運中心地位,而隨之發展起來的商貿市集則讓十六鋪地區成為上海的一個商業中心。會館弄、裏鹹瓜街、外鹹瓜街、豆市街、蔑作街、花衣街、竹行弄等,當年都是貨品豐富的特色街道。
着航運的發展,今天的黃浦江邊,十六鋪碼頭已蕩然無存。地圖上則留下了這個熟悉的名字。不久後,一座水上游樂中心將在十六鋪碼頭原址上拔地而起。
十六鋪的繁榮與記憶。從此,被寫入歷史。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