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上黃河中下游由於地勢較低曾多次氾濫成災。自古以來對於黃河的治理一直都被視為一件大事,在治黃的歷史過程中武陟嘉應觀更像是一座記錄歷史的豐碑。正如雍正皇帝在嘉應觀中留下的這副對聯所言:”河漲河落維繫皇冠?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
自古就有“黃河清聖人出,黃河清天下平,治黃河者治天下”的説法。歷史上,黃河上、中、下游不斷發生洪水災害,突出的則是下游的溫縣、武陟和蘭考、長垣一帶,不少都是洪水漫過堤頂決口氾濫成災。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三年間黃河豫北平原的武陟詹店,馬營,魏莊,秦廠四處決口,曾創下黃河決口最高的記錄,這樣的災難嚴重威脅著大清的江山,為治黃安民,雍正皇帝派當時的河道總督率眾堵口,並親臨武陟河防築壩。在堵口成功後,雍正帝特下詔敕命令一位叫齊蘇勒的河臣率五省民工歷時四載耗資288萬兩白銀,敕建嘉應觀,以此在武陟封賞治河功臣。
| |
始建於公元1723年的嘉應觀,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城東南十三公里處,與鄭州邙山遊覽區隔河相望。東靠京廣鐵路上的黃河大橋,南至豫北地區的人民勝利渠。而嘉應觀除了是雍正皇帝敕建外,還是我國唯一一座記述治黃史的廟觀,因此這裡便有了萬黃河第一觀的盛譽。
在嘉應觀的前殿,懸挂著雍正黃帝御書的嘉應觀匾額,嘉--為美好祥瑞之意;應--為天意報應,“嘉應”二字反映著人們對黃河安流的嚮往。
嘉應觀中禦碑亭內雍正帝御筆寫下的“大銅碑”則為鎮觀之寶。人們最先看到的是碑頭上的“禦制”二字,碑文正是雍正皇帝對當年黃河決口時的詳細記載,而今它成了最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被壓在碑身底下的不是龍而時“河蛟”這個有著龍頭,牛身,獅尾的怪物,曲身回首,二目圓睜,看上去大有翻江倒海之勢,所以被當地人視為黃河氾濫成災的禍根。河蛟與水井河道相通,而河蛟頭上的一個小洞口,相傳往裏投銅錢根據水聲的大小,可以準確的預測黃河水位的水情。
同樣可以報水情的還有。嘉應觀東側鐘樓上的這口大銅鐘,鐘身既有象徵黃河波濤的雕文,又有曲線的堤防以及護堤的石壩,這口大鐘分別從各個角度展示了清代治河的方略設施。不知是皇上親建的原因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從兩百多年前建成嘉應觀以後,黃河再也沒有在武陟一帶發生洪災。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