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門——宣武門與崇文門》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9日 10:46)
早年間北京的內城九門被人們稱之為“京師九門”,當年除正陽門外,其餘八門並沒有被賦予什麼特殊的含義或用途,不過,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這其餘的八座城門也就各有了各的説道。
在正陽門的兩側,是宣武門與崇文門,當年老百姓把這三門放在一起,稱作“前三門”。説起“前三門”,那代表的就是整個北京城裏最繁華和熱鬧的地方了。
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地對應,取意“文治武安,江山永固”。
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便設在了宣武門外。而宣武門大街南端的菜市口,過去則是用來處決犯人,執行死刑的刑場。
走在宣武門大街上,這些規模雅致的紅宅大院很難讓人想起血腥的殺戮,事實上宣武門最大的風景就蘊藏在這些遍佈街巷的會館中。北京城裏的會館,70%集中在了宣南。
清軍入關以前,外城是顯少有人居住的。那時的宣南,一片片空地之上,時時可見水潭土埠,叢葦茂林。景致的清幽,使那裏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的閒遊之地。在他們眼中,宣南就像是特地為南遷文人保留的地段。當順治八年,清政府禦令滿漢分城居住時,宣南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漢族文人聚居之地。
與會聚了文人的宣武門不同,正陽門東側的崇文門外是商人云集的場所。老北京人會習慣地叫崇文門為“哈德門”。其實“哈德”是“哈達”的訛稱。因為崇文門內曾經有一座哈達王府,所以哈達門也就成了崇文門的俗稱。
元代,通惠河是北京水運的主要河道,它經文明門的西側流入大都,到了明清時,崇文門就成了運河的終點站,商船、貨船都要在這裡接受檢查和繳納稅金。崇文門也因此成為了整個京城裏最大的稅關。
由於稅關的油水極大,所以北京城裏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叫做:“崇文門關當差——發啦!”。
一文一武一正陽,前三門是進出內外城的交通要道。也因此只有在它們門前才修築了比直寬敞的幹道。幹道上走的車,因為城門分工的不同而有了鮮明的差異。
宣武門走刑車;正陽門走龍車;而崇文門走的則是酒車,因為當年北京造酒的燒鍋多在東南郊,而酒稅又是稅收中的一項重稅,所以運酒必須要走崇文門。
前三門前延續了幾百年的繁盛至今依舊,而對於京師九門的其他城門來説,在用途上較之熱鬧的前三門則要清靜單純了許多。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