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寧波印象??五口通商話寧波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6:02)


  一提起外灘,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上海的外灘。可是它並不是我國最早的外灘,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寧波被開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三江口成為了歐美商船雲集之地。中外商家爭相在岸邊興建店舖門面,於是這個地方也被人們稱為外灘,寧波外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灘。

  寧波自唐代開埠以來,便一直是我國東南沿海上的通商大埠。宋元時,寧波的繁華依舊。只是名稱由明州改為慶元。當明太祖定天下後,他認為“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於是又把名字改了回來。可是後來到了明洪武年間,統治者又認為“明州”的明與國號相同,需要避諱。當時便有人建議説明州緊靠定海縣,可以取“海定則波寧”之意,將明州改稱寧波。於是地圖上終於有了寧波這個名字。


  不過寧波這個名字卻並沒有給這裡帶來真正的安寧。明太祖在推翻元朝的過程中,有不少元朝官員逃往海外,為了使這些人永遠不能回國,從明朝開國時便設立了海禁政策。從這張佈滿了海防哨所的寧波海防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海禁的嚴厲。

  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裏,朝廷只允許少數前來朝貢的外國官方貢船入港。當時全國對貢船開放的只有三個港口:廣州對佔城、暹羅、西洋諸國來的船開放;泉州通琉球;而寧波則被指定為接待日本貢船的唯一港口。也正是從那時起,寧波與日本的關係密切起來。那時許多日本僧人、學者跟隨使團到明州來學習佛法、禮儀,今天寧波的許多寺院還依然是日本僧人的朝聖地。

  海禁使寧波延續了幾千年的繁華漸漸衰落下來。清代,當鴉片戰爭爆發,沉寂了多年的寧波港在炮火中再次掀起了波瀾。

  1842年中國清政府和英國政府簽署了《南京條約》,其中一個重要內容便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根據《南京條約》,英國首先在寧波取得了設有領事權。1843年12月19日,英國駐寧波領事率兵艦駛進了寧波港,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英國人在三江口的北岸租賃民房,設立領事署。後來這一地區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灘。不久,西方貨輪便幾乎壟斷了寧波港,西方人紛紛來此開設工廠,先進西方工業使寧波的本土經濟蕭條殆盡。寧波人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遊走四方,去尋找新的生機。那時形成了兩股潮流,一些寧波人去往海外,而更多的人則選擇了上海作為他們的創業的新天地。


  而今天為寧波這片寧靜的港灣書寫了輝煌的,正是那時被迫離家,遠走四方的寧波人,憑著勤勞和智慧,寧波商人在中國商界成就了一番輝煌的事業,離家的遊子終於衣錦還鄉。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