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張士誠與蘇州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0日 12:44)


  今天蘇州城報恩寺內有一塊無字碑。石雕內容是張士誠設宴款待元使的場面。張士誠何許人也?他在元末起兵造反,在蘇州建立了政權後又歸順了元朝。這塊碑為元末江南巨富沈萬三齣資鐫刻。張士誠兵敗後,沈萬三懼禍,遂磨去碑額題字。而抹不去的,是張士誠與蘇州千絲萬縷的聯絡。

  “講張”是蘇州人的説法,意思就是談話,聊天。什麼時候把聊天稱做“講張”呢?那是在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對蘇州實行了重賦稅等嚴厲政策,老百姓重壓之下自然念及張士城種種好處,常常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朱元璋聽説此事後勃然大怒,命令公差在街頭巷尾四齣查訪,一發現小巷裏有人聚在一起説話,就上前詢問是否在“講張”。時間長了,“講張”就成了聊天的同義語。


  “講張”是張士誠留在蘇州方言裏的抽象痕跡,“巷名”則真實紀錄了張士誠在蘇州的生活。錦帆路、桐芳巷、望市墩、三家村、十郎巷……歷史就像無始無終的大水。地名便是露出水面的一塊塊石頭,後來者從這一塊塊石頭上一路跳過去,一段段難以辨認的故事便忽隱忽現地出現了。

  當年,張士誠在蘇州城墻上增置月城,在城墻外面對南京方向的地方修築了高臺,用來作軍事?望,至今留下望市墩的地名。功成名就後的他沉迷于美色。特意建造了香桐和芳惠兩座樓閣,把選來的美女安置在裏面由他享用,留下了桐芳巷的巷名。錦帆路原本是內城邊的一條河,張士誠用錦繡絲綢做船帆,泛舟遊玩。於是,留下了錦帆路的地名。

  氣數已盡的張士誠敗了,敗的十分狼狽。身邊的將士都紛紛離去。他的女婿潘元紹最為小人,當他明白城守不住時,讓妻妾們七人自盡,而他卻投降了朱元璋。後來,人們建了一座七姬廟,將通往後廟巷的一條弄命名為七姬廟弄。“文化大革命”時曾將其改名為“戰鬥裏”,倒成了對潘元紹行徑的絕妙譏諷。

  倒是一些小人物為張士誠獻出了生命。在婁門內,有仰、胡、洗三個家族聚族死守婁門,後來此地留有三家村的巷名。十郎巷則是紀念在此壯烈戰死十位壯士。蘇州人就這樣,用自己的方式記住了張士誠。

責編:王云云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