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

《硝煙散盡話屯堡》系列三:“調北征南”(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4日 09:20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鞏固邊陲,將二十萬大軍和一百多萬移民發配貴州屯田。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稱為屯堡,這些移民也被稱為屯堡人,是他們改變了貴州的歷史進程。

  收復貴州的戰鬥結束後,一部分將士按照命令就地安家,在這塊土地上定居下來。

  黔中安順的軍屯是設立最早也是收效最好的,它們為征南的戰爭勝利提供了良好的後勤保障。

  明代的屯軍制度,一般是六十里至一百里設一屯。

  安順的屯堡設置卻不受此限制。這首先是因為安順扼守通滇要道,戰略位置重要,需要布重兵把守;

  另外,安順四週河川平整、土地肥沃,是高原上少有的大壩子,可以大規模屯墾。據《安順府志》統計,安順及周邊幾縣的土地上有八十二屯、一百七十四堡。當年明軍駐防的地方,被冠以“衛”、“所”、“屯”、“關”、“旗”、“哨”一類極富軍事色彩的新地名。

  比如董官屯、唐官屯、馬官屯、蔡官屯,就是董、唐、馬、蔡諸姓軍官帶兵屯戍的地方。當年軍人云集的軍營,就是今日屯堡村寨的最早雛形。新哨村曾經是一個哨所。

  鄭家村在村碑上記下了:祖先隨明軍從中原而來。

  湯官村也在村碑上寫道:祖先在江南,明朝初年調軍征南入黔屯田。在安順地區,這些叫“屯”和“哨”一類軍事地名的小村寨,總數將近兩百個。征南將領們把這麼多屯堡相對集中地擺在黔中安順一帶,犬牙交錯,互為毗鄰,具有“遠近想望,首尾相應”的意圖,既是農墾的格局,又充滿軍事謀略。

  出於軍事需要,明軍指揮機構在衛所之間還設立驛站,保證信息通暢,如“兩所屯”就是兩個衛所間的驛站。現在的天龍村,過去叫“飯籠驛”。“飯籠驛”處在普定衛和平壩衛之間,距普定衛20公里,距平壩衛10多公里。傳遞情報的軍士一般都要在這裡用餐,久而久之,這個驛站就被稱為“飯籠驛”。天龍村至今保留着為進村客人無償提供“驛茶”的傳統。

  為了保衛交通幹道,在路邊的一些山頂上,明軍修建了被當地人稱作“屯(下加一“土”字,發音ten四聲)子”的軍事設施。這些“屯(下加一“土”字,發音ten四聲)子”不止是碉堡一類的防禦工事,它們都設施齊全,是安插在制高點上的兵營。

  當戰爭遠去,這些與和平生活無關的設施,最先被人們淡忘了。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