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出現了三條以抗日將領命名的道路。1952年,毛澤東親自為三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黨抗日將領簽發了烈士證書,他們的抗日功績得到新中國的認可,解放前由國民黨政府以這三位將領命名的三條街道得以在新中國繼續沿用。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幾千條,街巷名稱涉及人物的也有不少。如文丞相衚同,以紀念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得名。廣寧伯街,是因明朝功臣廣寧伯劉榮的伯爵府原在此街得名。但正式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三處。
佟麟閣路、趙登禹路早年分別叫南溝沿大街和北溝沿大街,在元朝曾是著名水利專家郭守敬開挖的金水河河道,至清朝演變為排水溝“大明濠”。抗日戰爭的烽火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街道的名稱。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侵略戰爭,遭到當時駐防京津地區的29軍的奮勇抵抗。7月28日,日軍在飛機、重炮配合下,對北平四週的29軍陣地發動總攻,並集結優勢兵力,重點進攻駐守在北平南部的29軍軍部。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132師師長趙登禹,率領守軍兩千余人及投軍抗日的愛國學生一千余人浴血奮戰,二人均負重傷,但仍堅持指揮戰鬥。下午,在奉命轉移時,佟麟閣頭部再負重傷,英勇殉國,他是全面抗戰開始後,中國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而趙登禹在率余部繼續轉戰時,胸部連中五彈,當場殉國。
| |
抗戰勝利後,為紀念兩位英烈,北平市政府將南、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和趙登禹路。兩條街道相隔不遠,兩位生前戰友的名字永遠留在了他們戰鬥過的土地上。
這三條以抗日英烈命名的街道的名稱,在解放後繼續沿用。文革時期,佟麟閣路改稱四新路,趙登禹路改稱中華路,張自忠路改稱工農兵東大街。文革過後,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10月決定將三條街道恢復原名 。
張自忠路位於北京的平安大街上,佟麟閣路、趙登禹路是北京靠近長安街的兩條街道,高樓大廈和滾滾車流使往來于大街上的人們往往忽略了地名的意義,但就是他們身邊看似普通的街巷卻與叱吒風雲的抗日名將相關,提示著人們不要忘卻為今天都市的繁華和人們的安居樂業奉獻生命的人們。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