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曾經的家園 > 正文

曾經的家園風吹城跑策勒縣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4日 09:54)

  在浩瀚的塔裏木盆地,自東向西橫亙着庫木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

  點綴在沙漠邊緣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綠洲家園,數千年來,為了保衛家園,人類與沙漠進行着持續不斷的空間爭奪戰。


  今天是策勒縣秋季植樹的日子,全縣所有幹部都來到縣城北面的沙漠邊緣,按照治沙站科研人員今年劃定的範圍,種上新的樹苗。

  策勒縣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可供人類生存的綠洲僅佔全縣國土面積的2.9%,全縣12萬人,被沙漠戈壁包圍着。

  策勒縣有兩個全國唯一:一是這裡每年春夏秋有三個植樹周,一個是中國科學院在這裡設有專門進行沙漠研究的治沙站,這兩項全是緣於沙漠時刻威脅着策勒的安危。

  塔克拉瑪幹沙漠有3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流動沙漠。


  塔裏木盆地的南面被青藏高原阻擋,只有北面能夠進入高緯度的冷空氣,因此,常年刮北風,塔克拉瑪幹沙漠一直是從北向南移動。策勒縣就處在沙漠的下風口。

  沙漠向南移動的速度是每年三到五米,策勒自古就面臨着要麼擋住沙漠,要麼向南撤退的永恒難題。

  在生産力水平低下的年代,人們只能向沙漠屈服。

  歷史上策勒縣曾經搬遷過三次,被形象地稱作“風吹城跑”。

  630年前策勒縣從現在縣城西北200公里左右的位置搬到東北方向100多公里一個叫沙瓦克的地方。

  “沙瓦克”是維吾爾語,意思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可以想像,那是一個水草豐美、能夠承載人們美好期待的地方。

  但是,沙漠還是追了上來,“皇帝的地方”也呆不下去了。人們只得再次往南挪,幾百年下來,縣城挪到了現在的位置。

  轉變出現在上個世紀八○年代,當策勒又一次面臨沙臨城下的時候,縣裏的領導決定不能永遠被動防禦了,他們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家請來,建立治沙站,用科學的辦法與沙漠搏鬥,保衛家園。

  經過十年鏖戰,科技人員獨創了一套草灌林結合的防沙體系。

  在已經被沙漠掩埋的地方,天然植被覆蓋率由3%提高到60%,策勒縣周圍也被縱橫交錯的人工林帶環繞,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流沙對綠洲的侵襲,扭轉了沙進人退的趨勢。

  1995年策勒縣榮獲了聯合國頒發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製成功獎”。

  現在,策勒縣每年都要在17公里的風沙沿線植樹造林幾千畝,策勒綠洲已經整體向沙漠推進了7.8公里。

  在塔裏木盆地的南緣,一個叫策勒的小城,演繹了被黃沙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傳奇。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