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像無形的化石,記錄了人類歷史活動的印記。即使在偏遠的南海,那些形態各異的小島,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這些小島是怎麼被發現?它們的名字又是如何産生的呢?這些,就是一部中國先民們對南海諸島的發現與開發史。
| |
史料記載,早在漢武帝時,已有使臣到達今天的印度和斯裏蘭卡。從地圖上看,取道南海是一條便捷的通道。那麼,南海諸島應該早為人知。可是,為什麼東漢之前的歷史文獻中,從未發現過有關它的記錄呢?
究其原因,東漢之前,遠洋航行主要從雷州半島的徐聞、合浦出發,穿越瓊州海峽繞道北部灣,沿越南東海岸南下。因此,這時期的中國先民,對南海諸島的地理認識很可能是一片空白。東漢時,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從廣州出發經由西沙群島海域直達越南南部的航線被開闢出來。在這條航線上,數量眾多的島礁暗沙給航行帶來了許多麻煩甚至災難。人們隨著航行經驗的積累,開始對這一海域的島礁暗沙進行標識和記錄。東漢楊孚《異物志》裏,就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裡的"漲海"就是南海,"崎頭"則是對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隨後,南海諸島作為航行危險區開始出現在中國地圖上。
| |
這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它吸引著中國沿海的先民們紛至踏去。於是,小島們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名字。南沙群島的司令礁是一個東西長約7里的環礁,其內有二個瀉湖,被一座沙洲隔開,故漁民俗稱為“眼鏡鏟”。而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是一個大環礁,在巨大的弧形礁盤上斷斷續續地分佈著羚羊礁、甘泉島、珊瑚島等一系列島嶼和沙洲。這些島嶼和沙洲環繞著一個深度50米左右的大瀉湖,儼然是一個以石為邊的大池塘,因而被命名為“石塘”。其它如南沙群島的半月礁、簸箕礁、三角礁等,都是依照形狀來命名的。
夜色下,南海安靜的睡了,海面上只留下漁民的身影。是他們發現了南海諸島,然後依各自不同的形狀命名。那麼,費信、李準這樣類似人名,永樂、宣德這樣頗似年號的地名,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