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南部的防城港 ,有三個不起眼的小島──巫頭、萬尾、山心三島。在這三個小島上,生活着一個只有1萬8千人的少數民族??京族,因此這三個小島又被稱為“京族三島”。
| |
“因為打魚過春,跟蹤魚群到巫島,巫島海上魚蝦多,落腳定居過生活,京族祖先在海邊,獨居沙島水四面。”這首飄蕩在廣西北部灣海域的古老民歌,講述了一個民族的發展和變遷,演繹着一幕旖旎的南海風情。
京族三島面臨南海的北部灣,背倚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萬尾二島與越南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過。京族的祖先大約是在公元16世紀初由越南漂流到山心、萬尾、巫頭三個小島並定居的,所以京族過去稱為越族。
京族三島都是由海水衝擊而成的沙島,巫頭就有一片面積達幾千畝的沙灘,白沙皚皚,沙上綠樹成蔭。幾百年前京族祖先初到這裡時面對的就是一片美麗但荒蕪人煙的景象。是京族人的勤勞與智慧使其漸漸繁榮起來。到上世紀,一條條總長10多公里的攔海大堤將小島和大陸連接起來,使島嶼變成了半島。人們圍海造田,從大陸引來淡水灌溉,發展農業,使滄海真的變成了桑田。
滄海桑田的變化給京族三島帶來了富足,但京族的傳統卻沿襲了幾百年沒有變化。京族是全國少數以漁業為生的民族,這種傳統體現在京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獨特的服飾就是為適應海邊的漁業生活的。小小的三島,卻由於各地所處的地理條件的差別,就有不同的捕魚方式,。每天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參與的拉大網捕魚,成了京族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過去,京族人在腿上綁上高蹺以捕撈淺水中的小魚小蝦,這就是高蹺捕魚。隨着生産方式不斷進步,現在高蹺捕魚已逐漸被其它方式所取代了。但京族捕魚的漁具之多、分工之細,形成了京族獨特的漁業文化。
| |
在京族的漁業生活中,至今還保留着被稱為“寄賴”的習俗。“寄賴”即我們俗話説的“沾光”。也就是説如果想吃海味的話,就可到滿載歸來的漁船上或別人家裏挑一些拿走,主人是不會怪罪的。
長期生活在海邊的京族人,能準確預測潮水的漲落和海上氣候的變化,並依此來安排生産生活,也正是這千百年往復的潮起潮落見證了一個靠海而居民族的變遷。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