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黃河入晉流(四):黃河古渡(下)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0日 15:37)

  公元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永濟市的黃河岸邊挖出四頭龐大的鐵牛,由此揭開了消失整整80年,黃河上著名的古渡口??蒲津渡的神秘面紗。

  四尊鐵牛的出土,向人們揭示了一個謎底:蒲津渡是一個不同於其他黃河古渡口的特殊的渡口,因為這裡曾經建有一座浮橋!

  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秦國公子針逃亡晉國,由於攜帶的東西較多,用船擺渡太慢,於是命令隨從在黃河上架起浮橋讓車輛通過。這個驚人的壯舉造就了一座千古名橋??蒲津浮橋。

  蒲津浮橋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西側的黃河岸邊,距離風陵渡20多公里,是晉陜交通的一個重要通道。

  在中國古代,由於橋梁稀少,所以蒲津浮橋就成為橫渡黃河最佳的渡河點。據記載,劉邦定關中,曹操西征馬超,徐達取陜西等都是從這裡過河的。於是蒲津浮橋也得到了不斷的維修。但是它最輝煌的時期卻在唐朝,這四尊唐開元年間鑄造的大鐵牛就是最好的見證。

  隨著蒲津浮橋的繁榮,一座黃河岸邊的雄樓也名揚天下。我們大多數人是從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中得知它的名字的。鸛雀樓因時常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它在蒲津渡西北一公里左右的地方,依黃河而建,元朝初年被戰火燒燬,直到公元2002年才得以重建,但是由於黃河河道的變遷,如今站在樓上已經看不到黃河的身影了,只能從詩詞中遙想當年的盛景。

  在浦津渡的上遊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説:鯉魚們只要能夠躍過龍門就可以變身為龍,因此每年春天都有很多鯉魚逆水而上來到這裡追逐自己的夢想,人們把鯉魚跳躍的地方稱為“龍門”,這裡的渡口就稱為龍門渡。

  龍門渡位於龍門山腳下,處於山西河津與陜西韓城之間,北距壺口瀑布僅30多公里,是黃河最窄之處,因此也成為歷代兵家爭戰的渡河點。一千三百多年前,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正是由這裡西渡黃河奪取長安,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也曾經這樣形容龍門渡口: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今天,隨著一座座黃河大橋的修建,黃河上輝煌千載的航運也隨之衰亡,天塹變為通途,這些古老的渡口失去了往昔的涵義,似乎只能向人們講述昨天的故事了。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