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細説洋涇(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7日 12:58 來源:CCTV.com

  在今天的上海,如果有人説你“洋涇兮兮”,那可絕對不是一句恭維話。因為洋涇其實是中西合璧、不中不洋的代名詞,不過在人們今天頻繁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很少還會有人記起,洋涇原來是一條河 。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1999年貫通的“申”字形高架路如今有效地緩解著這座城市的交通。而其中的延安東路路段便是從前洋涇所在的位置。高架上下每天都有無以計數的車輛駛過,衣著光鮮、能操著一口純正英語的人們通過這條路和由此延伸的隧道往來于浦西和位於浦東的陸家嘴金融區。不過,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在他們的腳下,曾經流淌著一條河,一條叫洋涇的小河,不過關於那條小河的記憶以及它本身的奇特風景已經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被埋在了歷史的深處。

  但是倘若要考察上海這座都市乃至整個中國近百年來的滄桑變遷,還得從那條已經消失的小河説起。1849年後,英國人和法國人分租了洋涇南北的土地,洋涇成為英法租界的界河。各國商行開始在洋涇兩岸鋪展開來,“十里洋場”的雛形慢慢形成。

  此時的中外貿易可謂“頃刻之間,千金可擲”。豐厚的利潤促使本地商人開始學習並使用英語,不過他們所用的語言是用發音不準的英語單詞和有些奇怪的語法組合而成的,這就是人們常説的“洋涇英語”。

  伴隨著“洋涇英語”,19世紀60年代的上海租界成為全世界移民程度最高的地方,洋涇兩岸真正成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家的樂園。兩岸房屋的地基不斷擴大,馬路不斷加寬,這些都悄悄侵蝕著洋涇的河道。由於這是一條邊界河流,所以誰也不治理,洋涇河道終於越來越窄、越來越淺也越來越臟。


  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前主張英法聯盟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逝世。這一年,租界各方和上海地方政府會商,決定徹底填平洋涇,修建一條上海最寬敞的馬路。兩租界最終商定用愛德華七世的名字將這條馬路命名為??愛多亞路。

  從此上海多了一條馬路,卻少了一條河流。奇特的歷史讓一條不起眼的小河,因著各種特殊的機緣,一度成為一座城市的分界線,成為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分水嶺。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變化,小河最後成為今天這座都市的一條標誌性道路。但是,有形的河道消失了,河流本身所具有的象徵著交流與溝通的無形內涵卻將永遠地保留了下來。洋涇終於也濃縮成了上海這座城市的一段記憶。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