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下)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9日 16:40
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四爺帶著一幹心腹,沿著杏花微雨的江岸前行。不遠處,小店隱隱酒旗高挑……這是戲説乾隆裏最常見的場景之一。而歷史上的乾隆是這樣麼?他的六下江南所為何事呢?
康熙當年南巡,主要是視察水利。乾隆也説,南巡之事,莫大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今天淮安與洪澤湖之間的高家堰和蔣家壩。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時,乾隆了解到高家堰與蔣家壩之間的大堤只有三座大壩。每年到了夏秋兩季,由於排泄不暢,很容易發生水災。當時的河道總督提出再增加兩座壩,乾隆接受了這個意見。這樣,高家堰就有了五座水壩,分別被命名為仁、義、智、禮、信。它們有效的保證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清朝時,不光是黃河肆虐,江浙一帶海水氾濫,也讓乾隆憂心不已。浙江海寧州一帶是江海的交匯處。早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在這裡修建海塘。這一地區與杭州、嘉興、湖州和江蘇的蘇州、松江、常州地區相連。一旦海塘被衝垮,這一帶將一片汪洋。
所謂海塘,有石塘與柴塘之分。石塘,是一種比較堅固的塘壩,主要用石頭築成,但在築壩前必須先打好樁。而柴塘是一種比較簡易的塘,用木頭樹枝再填上些土築成,不需要打樁。乾隆第三次南巡到達海寧後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須從舊塘壩向後移數十丈才能打樁。這樣,勢必毀掉許多百姓的田地和村莊。於是,乾隆決定先修築柴塘。但是,第五次南巡時,乾隆看到了柴塘還是不如石塘結實,便下令在條件允許的地方都改建魚鱗石塘。到乾隆晚期,從金山到杭州,浙江境內共建成魚鱗石塘248華里。錢塘江南岸從寶山到金山,也修建了242華里的塊石簍塘。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的保證了江南水鄉的繁榮昌盛。
乾隆南巡,雖然也為民造福,但畢竟耗資巨大。以後的清朝皇帝再也沒有人效倣過。因為,後來的清朝國庫,已經承擔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康乾盛世的奢華美景。從此以後,大清王朝,開始一步步走向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