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古橋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2日 15:13)
貴陽又名林城,是因為它有一條50年代開始修建的環城護林帶。殊不知,這座城市在二十世紀初曾經古橋座座,大大小小的橋有50多座。那時的貴陽,怕要稱作橋城吧。
如果説,地圖上的南明河如一個大寫的M字母,的確是一個合適的比喻。它縱貫城市,成為貴陽一條主要的河流。貫城河,又名玉帶河,在六洞橋匯入南明河。市西河在兩江口匯入南明河。另外還有小車河及其他支流。
河多了,自然橋也多。老人們提及貴陽當年的景象,都會感慨的説,不是江南勝江南。那時侯,城內有南明橋、浮玉橋、六洞橋、頭橋、二橋、三橋等眾多的橋。循着老人們的話,在這張30年代的舊地圖上尋找往日的風景。最中心的這座就是貴陽建築最早的南明橋吧。它位於南門外的南明河上,原稱南門橋。南明橋一段的南明河,水面寬闊。近看,浮玉橋、涵碧亭、甲秀樓、觀音寺隔水相望;遠眺,觀風臺、東山、仙人洞等名勝古跡依稀可見。
今日貴陽的象徵就是南明河上的甲秀樓。明代萬曆年間始建的它,其實是在一座橋中的鰲(ao)磯石上。這座橋就是貴陽城內最長的橋??浮玉橋。貴陽最奇特的橋,當屬六洞橋。乍一聽,會認為這是一個有六個橋洞的橋。其實六洞橋不是一座橋,而是六座橋,每座橋只有一個橋洞。貫城河途經六洞橋時流向奇特,呈牛梭形,內角約為六十度。人們説這裡是金銀寶地,不僅景致秀美,而且大出人才,為了防止金銀流失,故在此連築六座橋以鎮之。至今,六洞橋全部倒塌,而橋名猶存。清末著名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就出生在這兒。他的父親為紀念其生在這風光旖旎的六洞橋,故取名之洞。
“説一聲去也,送別河頭,嘆萬里長驅,過橋便入天涯路。盼今日歸哉,迎來道左,喜故人見面,握手還疑夢裏身”。這幅對聯寫在頭橋亭柱上。既有頭橋,便有二橋、三橋。它們都建於市西河上。早年的貴陽交通不便,西去雲南,出西門須沿着市西河岸先到頭橋,再經二橋、三橋,才轉入通滇大道。
如今的貴陽,橋更多了,路也寬了,送別親友早已不是橋頭依依惜別。但這些小橋流水的故事,卻永遠的留在了人們記憶裏。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