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中華第一關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7日 17:20
在山西省北部綿延200公里的恒山山脈上,雁門關巍然屹立。古書《山海經》上説:“雁門山,雁出其間”,意思是南來的大雁飛不過這裡的崇山峻嶺,只能從山峰之間的谷地穿過,於是這條恒山西端的余脈,就被叫做了雁門山,建在山上的關隘因此得名雁門關。
我國古代,關隘都建在山脈中斷的地方,這種地方被稱作陘。雁門關也不例外,不過和其他關隘不同的是,雁門關是雙關。分為東陘關和西陘關,合而言之,都可以稱作雁門關。兩關相距五公里,靠山脊上的長城相連,傍山就險,氣勢雄偉,形成了東西互為倚防的佈局。如果把雁門山比作一條橫臥著的巨龍,那麼雁門雙關就是龍頭上高聳的雙角。
這裡是西陘關遺址,民間叫鐵裹門,意思是説它無比堅固。古道遺蹤雖在,關樓已無。而建在東陘的雁門關是明朝在宋代關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條石和方磚砌成高大堅固的關墻,包裹著宋代城墻的層層夯土。
雁門關有北西東三道門,西北兩門之間的甕城面積雖小,但對於守關禦敵卻是非常重要。最後一道關門面東而開,又稱“天險門”,門洞的尺寸依然是宋朝時的規格,門洞的寬度剛好可以通過一輛宋朝的戰車,而車體比宋車寬大的遼國車輛,即使突破重重防線衝到雁樓前,也只能望門興嘆,足見宋王朝防禦北部強敵的良苦用心。
在中國古代北方的戰爭史上,“首攻廣武城,後攻雁門關”已經成為軍事常識。這廣武城就是與雁門雙關相對的兩座堡城。西陘關以北建有舊廣武城,東陘關西北修建了新廣武城。堡城用來屯駐兵馬,屏護關塞。新、舊廣武兩座城,相距僅一公里,與東陘關、西陘關構成了“雙關、雙城”的格局,在此基礎上,雁門關還構築了“四口十八隘”的軍事防禦體系。(白草口、太和嶺口、南口、廣武口)四口形成了雁門關南北的四道門戶,而十八隘是散落在四口附近規模較小的十八座防禦堡壘。雁門關最終在明朝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體系。
2000年來,在雁門關,較大規模的戰爭發生了1000多起,在獵獵燃燒的戰爭火焰裏,最為耀眼的還是北宋楊家將的故事,直到今天,悲壯的故事還在當地百姓中流傳。
古人曾把萬里長城上的九座名關稱為九塞,“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正好位於中部要衝,其得失對於中原王朝的存亡至關重要。所謂“得雁門而得天下,失雁門而失中原”,正是歷史對雁門關軍事地位的客觀評價。因此雁門關被稱為“中華第一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