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2日 15:09 來源:
在今天陜西東部有個韓城市,徐村是它附近的一個村莊,這裡的居民大多是姓馮或者姓同,在兩個家族之間,世代不能通婚,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仇怨,而是由於兩姓的祖先原本是一家人,他們都是漢代太史令司馬遷的後裔。
| |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這是司馬遷自傳的開篇。龍門是指今天的韓城一帶,2000多年前的漢朝,司馬遷就在這裡的高門村出生,並且生活了20年。可司馬遷家族的後人們為什麼不姓司馬,而姓馮和同呢?相傳,這是他們為了躲避滅門之禍而想出來的辦法。
司馬遷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接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一個專門負責蒐集整理史料和記錄史實的官職。司馬遷從而有機會閱讀官方所藏的各種圖書,為日後撰寫《史記》作了充足的準備。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司馬遷46歲的時候,因為替被匈奴俘虜的將軍李陵仗義執言,被漢武帝判為死刑。按照當時的規定,判了死罪的人可以出錢五十萬來免除一死,也可以選擇以屈辱的腐刑代替死刑,偷生茍活。
貧寒的司馬遷拿不出那麼多錢來,被迫選擇受腐刑,他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據説,司馬遷在完成《史記》後不久,又因得罪了當朝權貴而入獄,他家族的人為了避禍而分為兩支,又把姓氏拆開,給“司”加了一豎,變成“同”,給“馬”加兩點,變成“馮”,作為兩支族人的新姓氏。
| |
同、馮兩族人由高門村遷到附近的老牛坡居住,取延續的意思,把這裡稱為“續村”,後來才改名為“徐村”。
在徐村東南,黃河邊的芝川鎮,還有一個司馬坡,這裡原名韓奕坡,是韓城及其周邊地區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後來因為它旁邊的高崗上修起了司馬遷祠,人們就改稱它為司馬坡。
從這裡登九十九級臺階,便是司馬遷祠了。這座祠院建於司馬遷去世四百年後的公元310年,院內古柏森然,靜謐安詳。祠的後面是司馬遷的衣冠冢,墓上有一棵古樹,五股朝天,人們稱之為“五子登科”,説它象徵著“史聖”司馬遷的文采精華。
司馬遷祠的規模雖然不大,形勢氣派卻和司馬遷的人格、文章一樣,超拔于群,每年,人們通過它來緬懷司馬遷,一個被同時代世人所棄而被後世所景仰的人,一個用畢生精力鑄就千古文章的人。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