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北京的門——奪門之變》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1日 20:01)

  這是距離北京不到100公里,今天河北境內一個叫土木的村子。555年前的一個秋日,23歲的明朝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徵,在這裡與南下入侵的蒙古部落的一支瓦剌軍交鋒,結果明軍戰敗,一國之君也成了階下囚。這個史稱“土木之變”的事件導致了八年後紫禁城內的一場皇權之爭。

  在北京城的歷史上,朱祁鎮算得上是個與京師城門關係最密切的皇帝了。他當上皇帝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規模地擴建城門建築。為什麼要擴建城門呢?那還要從明初營建北京城時説起。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歷史上的第六任皇帝,距離第三任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已過了27年。這期間,因為很多人還留戀著故都南京,所以在北京定都之初,朝廷並沒有多費氣力重建城墻和城門,那時的北京還只有內城,並且大多都是沿用元代的建築。內城的城門還像宮城的城門一樣,只是傳統的獨體式城樓。

  1436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承了皇位,為了鞏固統治,加固城防,打消了人們南遷的念頭,大臣們獻計擴建城門。今天人們根據史料,利用數字技術復原出了歷時四年擴建的城門,它包括了城樓、箭樓、甕城,是一組防禦建築的總稱。至此北京的城門才真正具有了帝王之像。也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經典傑作。而當朱祁鎮下令加固北京城門的時候,他一定不會想到,第一個讓城門受到戰火考驗的,也正是他自己。

  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後,兵部侍郎——于謙提出要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年號景泰。同時調集各地兵力,以新修築的城門作為防禦屏障,分城門把守。

  那時因為瓦剌軍是從北面經大同攻來,所以京城九門之中以德勝門最為重要。也正是在這裡,于謙親自率兵迎戰瓦剌首領也先。他利用德勝門箭樓上的火炮加以掩護,使明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明英宗朱祁鎮被送回後,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他被軟禁在東華門東南不遠的小南城裏,也就是説他被排斥在了中央政權之外。八年以後,一直心有不甘心的朱祁鎮在東華門外伺機發動了兵變,第二次當上了皇帝,改年號天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而這次事變也正是在明朝260年的時間裏,有16個皇帝卻有17個年號的原因了。

  奪門也就是奪權,這要比它的別稱“南宮政變”形象生動多了。而在宮門之外,擔負著守衛宮城安全的皇城城門,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