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的記憶——客郵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8日 16:11
這是北京東交民巷裏的一座建築,看起來很平常的房子,但在它的外墻上,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塊牌子,上面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道出了我國郵政史上一段屈辱的記憶。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劇,作為國家主權之一的郵政經營也成了侵略者覬覦的目標。
當時的中國存在著兩種郵政機構:官辦的驛站和民辦的民信局,雖然它們已各自形成覆蓋全國的通信網,但都不辦理對外通信業務。
於是英國首先藉口方便本國僑民通信,陸續在廣州、香港、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重要港口城市設立郵局。之後,法、美、德、日、俄等帝國主義國家,也效倣英國,相繼在我國領土上開設郵局。
對於這一侵犯主權的行徑,昏聵的清政府非但不予抵制,反而稱之為“客郵”。可實際上,這些客郵局打著服務本國僑民的幌子,卻越權收寄中國人的郵件。它們還在中國的土地上,按其本國的郵政章程收費,貼用本國的郵票,蓋用本國文字的中國地名郵戳,嚴重影響了中國郵政業的正常發展。
隨著“客郵”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日益加重,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提出交涉,要求裁撤客郵局。但反復交涉的結果卻是:這些所謂的“客郵”局非但沒有被撤消,數量反而越來越多,通郵範圍也越來越大,逐漸從沿海沿江的口岸深入到了內地城市,俄國開闢了北京與恰克圖之間的郵路,德國沿膠濟鐵路大量開設郵局,法國則在中國西南的蒙自、貴陽、成都、重慶等地設立郵局。當時,僅在北京的這條東交民巷內,就設有英、法等多個國家的客郵局。
由於這些“客郵”局不接受海關檢查,所以在他們的進出口郵件中,經常夾帶走私珠寶、藥材等貴重物品,使中國政府損失了鉅額關稅。他們還利用郵件販運鴉片、嗎啡等毒品,給中國百姓帶來嚴重危害。
直到1921年,中國代表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再次提出撤消在華客郵局的提案,在保證了自身利益的情況下,英、法、美等國才同意關閉了各自的客郵局。但日本在東北南滿鐵路沿線卻仍保留著一些客郵局,拒不撤消。這些郵局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才正式關閉,中國郵政近百年的屈辱也終於成為了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