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北京的門——東直門與朝陽門》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9日 10:50)

  早年間北京的內城九門被人們稱之為“京師九門”,當年除正陽門外,其餘八門並沒有被賦予什麼特殊的含義或用途,不過,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這其餘的八座城門也就各有了各的説道。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在元代大都的基礎上改建而來的,特別是內城東西兩側的城墻、城門,其墻體的中心部分是元代的土墻,外面有明代加固的磚土,最外層是清代包裹的青磚。歷經三代的城址,讓人們看到的是一種歷史的真實。

  城門被拆掉了,我們無緣睹其真容,但它們殘留下的某些印記,卻又將人們瞬間帶進了往昔的歲月。

  這些名為“倉”的衚同,過去都是用來存儲糧食、木材的倉庫。它們都在城東,朝陽門與東直門內。它們記錄著一段東垣城門運輸的歷史。朝陽門與東直門是位於內城東側的城門,在京師九門中,它們有“商門”之稱。

  元代由於遼代的運糧河淤塞斷流所以開闢了通惠河為新的運糧河,這樣從南方駛來的貨船,就可以從北運河直駛入大都城內。不過到了明朝初年改建皇城以後,船隻不能進城,河道便改通朝陽門與東直門外的護城河,貨船在這兩個城門下卸貨,雖然原因很難考證,但那時南方運來的木材大多進東直門,而糧食則會進朝陽門。曾經在朝陽門的甕城門洞內刻有一支谷穗,也因此朝陽門有“糧門”之稱。

  後來到了清代,通惠河也如遼代的運糧河一般,淤塞了水道,因此南來的貨物只好卸在了通州的碼頭上,然後再用車運到京城裏來。那時從通州到朝陽門間有一條石道。這是當時京城裏除皇帝走的禦道外,唯一用石板鋪砌的道路。朝廷鋪設這條石路為的就是要保證京城的糧食運輸、供給。朝陽門東側,曾經有個名叫“關東店”的地方。過去那裏是旅店林立,商賈雲集之地。因為運輸的繁忙,進出朝陽門的人也極多,但進門繳稅怠慢了商隊進城的速度。趕上關城門,就只好第二天請早,很多生意人就勢在朝陽門稅關的東側開設旅店,專供沒趕上進城的人投宿,這個地區也由此而得名“關東店”。

  歷經百年城門內的繁榮依舊,只是面貌不同。新與舊,現代與傳統,時光交錯中,人們看到了歷史是如何將人們帶入到現代生活中。

  如果説東直門與朝陽門向人們講述的是關於行商營生的故事,那內城北側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向大家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了。

責編:紀東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