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北部,是我國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時期,一位出生於杭州的科學家沈括,曾在這裡沿着延河進行考察,發現水旁沙石中滲出一種黑色液體,可以點燈照明,就在他後來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寫下:“?延境內有石油,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九百多年後沈括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 |
陜北延河一帶有石油的記載可以上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當時延河叫洧水,延安叫高奴縣。隸屬設置於今天榆林的上郡管轄,班固在他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就寫下:“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到了北宋,延安是?延路。沈括在擔任?延路經略史時,又根據歷史記載,對延河一帶進行了周密考察,才得出“?延境內有石油,生於地中無窮”的結論。沈括首先將這種物質稱為石油。石油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到現在。今天在延川縣永坪鎮東邊,還有一個叫石油溝的小山溝。
一千多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只是從石縫和水面上撈取一些石油,用來潤滑車軸,點燈照明,治療牲畜的疥癬。直到二十世紀初的1904年,陜西巡撫曹鴻勳才奏請試辦油礦。三年後的1907年9月6日,終於在延長縣延河岸邊一個叫七里村的地方,打出了第一口井,它是我國陸上的第一口油井,日産150公升,並在這裡辦起第一個油廠,叫延長石油官廠。當這個油廠煉出的煤油送到省城西安後,由於用它作燃料的油燈特別明亮,曾轟動了西安城。
| |
時光荏苒,又過了幾十年,中央紅軍長征到了陜北,位於陜甘寧邊區的延長油礦成了邊區的重要工業資源,延長油礦的石油曾提煉成石臘,做成臘燭,供邊區領導使用,做成油墨成為紅軍印刷、制幣的重要原料,提煉成煤油供邊區人民照明,為當時的陜甘寧邊區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還曾親筆為當時的延長油礦礦長,邊區勞動模範陳振夏題寫了“埋頭苦幹”四個字。
1938年,甘肅省玉門發現了油礦,經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請求,周恩來批准,從延長油礦調出兩台鑽機和技術工人支援玉門油礦的開發。從那時起到現在,這個堪稱中國石油鼻祖的延長油礦,先後向全國各地的油田輸出了幾千名技術人員。在支援全國石油事業發展的同時,延長油礦也發展成擁有七里村、甘谷驛、青化砭、子長、子北、潘龍、川口、西部開發區等八個油氣區,年産300多萬噸的中型油礦。沈括如果地下有知,也會驚詫不已。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