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香山??買辦之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7日 13:14 來源:CCTV.com

  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前後,在中國沿海開放口岸出現了一個新興職業??洋行買辦,他們受雇於外商,是協助外商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買辦曾是中國近代商業的領軍人物,而那時九成的買辦來自香山。


  一頂洋禮帽、一根文明杖、一身酷西裝、一雙亮皮鞋,周旋於中外商人間,奔波於各行各業裏。這就是活躍在中國近代商界的買辦。他們曾是鉅額財富的所有者。今天在廣東中山村落裏看到的碉樓,很多都是當年由買辦回鄉建造的,目的是要守衛家産。

  在十九世紀,特別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的洋行買辦都來廣東。而曾經一度 “香山人”被看作是“買辦”的同義語。為什麼香山會成為買辦之鄉呢?

  自南宋香山設縣以來,石岐縣城就有小澳門和小廣州之稱,因為是廣州的外港,所以石岐成為了各種商品的聚散地。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佔據澳門以後,澳門與香山之間的貿易就更加頻繁。境內的石岐、小欖、黃圃等地,也因商業的繁榮相繼成為集鎮,並逐漸形成了以中外商品集散地為主要特特徵的商業文化。香山人在進行中外貿易的過程中,也得到了鍛煉,一批精通中外貿易業務和外國語言的買辦商人應運而生。 

  最早的買辦被稱作“引水”,主要職責是引導船運往來河道。當時的買辦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為停泊在黃埔、澳門水域的外商船隻採買物料及食品的商船買辦;一類是在外商商館中代外商管理總務及現金的商館買辦。


  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上海成為了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外國商人和來自廣州、香港的洋行紛紛搶注上海灘。他們多投資於茶葉、蠶絲等商品的買賣。可是對於這些商品的經營卻並非易事,於是所有部門的具體工作,都需要買辦的參與。曾與他們有過長期合作和交往,又熟悉英語的香山人很自然地成為在上海洋行的第一批買辦。

  同鄉同族的血緣關係成為買辦們保障自己在洋行中地位的關鍵,他們互相推薦、扶持,以至於香山買辦的人數越來越多。其他買辦很難與之競爭。

  等到洋務運動興起時,清朝在上海開辦機器製造局,提倡官商合辦近代企業。清末官督商辦有四大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佈局、開平礦務局和電報局。而清末官督商辦的這些企業,都是以香山買辦為主幹設立起來。

  不過正當這批早期買辦在中國工商業界施展拳腳創天下的時候,他們的後輩同鄉卻更加嚮往大洋彼岸的生活,開始他們漫長的淘金之旅。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