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地圖上的故事 > 正文

十三陵往事(下)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4日 11:09)

  公元1409年,大明永樂七年,燕山的余脈有一座名叫黃土山的小山腳下,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有一行人在這座坐北朝南如椅圈一樣伸展開的小山旁停下了腳步,為首的人和身邊的隨從耳語了一陣,説:就將萬年吉地選在這裡吧。這個人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選定的是594年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十三陵。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內的一項考古計劃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終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它就是定陵。定陵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陵。陵墓的主人是一位神秘的皇帝,他在紫禁城中度過了3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長眠于這個更加幽閉的地下宮殿。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墓,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修建定陵也成為他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大事。在6年的修建過程中,共耗費白銀800多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田賦的收入,可供100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費用。

  現在的十三陵周圍總共有十二個村子,村裏住的幾乎都是守陵人的後代,村子也都以陵墓的名字來命名,但唯獨沒有定陵村。村裏的老人們説是因為當年定陵村的大火把村裏的百姓都趕到臨近的昭陵村去了,所以,天壽山下有十三座帝王陵卻只有十二個守陵人居住的村落。

  距今360年前,北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明王朝滅亡。這個破敗得像一片荒地的地方就是思陵,它的主人就是那個求告無門、走投無路的崇禎。思陵建在溫榆河的南岸,也是唯一一座修建在溫榆河南岸的帝陵。據説,明成祖朱棣選擇了在天壽山下建長陵,也是想著能給子孫留夠建陵的寶地。因為大臣劉伯溫能掐會算,就問他:選在這裡建陵園,子孫們的陵能排到哪兒啊?劉伯溫想了想説:河南。朱棣興奮異常,河南得多遠啊,得排多少代,只怕五、六百年也排不完。可是崇禎的思陵剛建到溫榆河的南邊明朝就滅亡了,也許劉伯溫説的“河南”就是溫榆河的南邊。

  十三陵,世界上佔地面積最大的皇家陵墓建築群,從公元1409年開始營建,到1644年明朝滅亡,歷經二百多年苦心經營,工程從未間斷。它經歷了明王朝輝煌鼎盛的繁榮,也旁觀了一個強大帝國的末路窮途;它是明帝國在京師北邊建造的另外一個紫禁城。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