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嶺的余脈到這裡不再延伸,漢水則悠悠地向東流去,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鄖西縣。從地圖上看,它就像是鄂西北嵌入到陜東南的一角,歷史文獻中稱此地是“三面環秦,一面接楚”。地理上的交接,成就了鄖西秦韻楚風交融的獨特風景。
這是在陜西漫川關保留著的兩座並聯在一起的古戲臺,它們一個是陜西風格,一個是湖北風格。當年鑼聲一起,兩台大戲同時上演。為了滿足鄂陜兩方趕馬人的不同需要,“對臺戲”應運而生。曾經像這樣的戲臺在鄖西地區隨處可見。秦腔楚韻,為這裡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作了絕妙的詮釋。
鄖西地區處於扼鄂豫陜三省的交界處,自古地形複雜,地曠人稀。秦嶺阻西北,漢水貫其南,從地形上看,這裡是個便於機動作戰的地區。於是這個三省交界地帶,便常成為起義軍揭竿而起之地。“點兵點將,有錢的喝酒,沒錢的跟我一起走”,這首在古城裏口耳相傳了數百年的歌謠,勾起的是人們對那個久遠年代官逼民反的回憶。
明朝初年,因懼怕鄖西山區農民起義,朝廷對鄖西地區實行了“封禁”政策,劃出禁區,嚴禁人口流入此地,凡違禁進入山林開墾屯住者皆被視為流民予以鎮壓。但禁令並不能阻止不堪徭役、賦稅之苦的農民來此定居。當朝廷用武力強行外遷流民時,積蓄已久的矛盾爆發,以劉通、李厚為首的農民軍在這裡舉旗起義。一時間,鄖西大地上被戮者不計其數,哀鴻遍野,生靈涂炭。
為了緩解起義軍的燎原之勢,朝廷詔令湖廣、陜西、河南三省巡撫共商此事,決定安置流民于當地落戶,在此地設立州縣。據縣誌記載,鄖西設縣之初,上津仍為縣治。明成化十二年,在鄖縣與上津之間,設置了鄖西縣。於是此地上津、鄖西、鄖縣三縣並存。直到清順治年間,上津才併入鄖西。
| |
鄖西縣城,古時稱作“南門堡”。城雖不大卻街道整齊,城外農田阡陌、小橋流水,因此有“天造城郭”的美譽。曾經的流民終於有了安身之所,成為了這裡最早的住民。憑藉著他們勤勞的雙手,鄖西很快繁榮起來。從這張同治時期的縣城全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來自河南、江西、山西、陜西等地的商人在城外修建的會館。它們是鄖西商旅往來、通秦接楚的見證。
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帶著各自的鄉音在鄖西找到了平和、安康的生活,五方雜處讓這方土地十里不同音。
責編:李菁